我們與歷史共存亡
一樓獻與為歷史作出貢獻的人們,獻與為人類通信事業(yè)嘔心瀝血的C友~~
--------------------------------最好的與最壞的創(chuàng)造了歷史,平庸之輩則繁衍了種族-----------------------
11月6日是陽歷一年中的第310天,離全年的結束還有55天。
大事記:
1632年——在三十年戰(zhàn)爭期間,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在呂岑戰(zhàn)役與神圣羅馬帝國交戰(zhàn)中戰(zhàn)死。
1860年——亞伯拉罕·林肯當選為第16任的美國總統(tǒng),成為第一位來自共和黨的美國總統(tǒng)。
1861年——南北戰(zhàn)爭:杰弗遜·戴維斯當選為美利堅聯(lián)盟國總統(tǒng)。
1897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借巨野教案,令其駐扎在上海的遠東艦隊司令棣利司侵占膠澳(今青島)。
1903年——《南華早報》在香港創(chuàng)刊及出版。該報現(xiàn)時為香港銷量第一的英文報紙。
1913年——甘地在南非領導一次游行時被捕。
1918年——波蘭宣布獨立,是為波蘭第二共和國。
1935年——美國工程師阿姆斯特朗在無線電工程學會紐約分部首次發(fā)表文章描述調頻廣播。
1936年——西班牙內戰(zhàn):馬德里保衛(wèi)戰(zhàn)開始。
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向徐州附近的中華民國國軍發(fā)動進攻,淮海戰(zhàn)役爆發(fā)。
1952年——美國試爆世界首枚氫彈。
1962年——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第1761號決議,譴責南非政府的種族隔離政策。
1968年——越南和談在巴黎開始。
1974年——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生物研究所成功地用化學方法合成了脫氧寡聚核苷酸。
1991年——科威特油井大火全被撲滅。
2002年——三峽大壩導流明渠合龍。
2005年——緬甸將首都從仰光遷往位于該國中部的彬馬那,其后將彬馬那改名為奈比多。
出生:
1494年——蘇萊曼一世,奧斯曼帝國君王。 (逝于1566年)
1814年——阿道夫·薩克斯,薩克斯風發(fā)明者。 (逝于1894年)
1882年——馮玉祥,中國北洋軍閥、國民革命軍重要將領。 (逝于1948年)
1946年——莎莉·菲爾德,美國女演員。
1947年——楊德昌,臺灣電影導演。 (逝于2007年)
1952年——麥可·康寧漢,美國當代作家。
1953年——關牧村,中國女歌手。
1959年——飛田展男,日本聲優(yōu)。
1966年——邰正宵,臺灣男歌手。
1966年——荒木香惠,日本女性聲優(yōu)。
1967年——鄭鈞,中國男歌手。
1967年——宋逸民,臺灣本土電視劇演員。
1967年——宋達民,臺灣藝人。
1967年——瀧本富士子,日本女性聲優(yōu)。
1968年——楊致遠,臺灣出身的華裔美國企業(yè)家,雅虎公司(Yahoo!)創(chuàng)辦人。
1968年——凱莉·魯瑟福,美國女演員。
1970年——伊森·霍克,美國男演員。
1979年——胡杏兒,香港女演員。
1979年——奧當,美國NBA籃球運動員。
1981年——李東旭,韓國男演員。
1982年——Sowelu,日本女歌手。
1987年——安娜·伊云奴域,塞爾維亞職業(yè)網球女運動員。
逝世:
1600年——石田三成、小西行長、安國寺惠瓊,日本戰(zhàn)國武將,三者于京都六條河原遭斬首。
1822年——克勞德·路易·貝托雷,法國化學家(-1748年)
1831年——克勞塞維茨,軍事理論家
1887年——歐仁·鮑狄埃,《國際歌》歌詞的作者
1893年——柴科夫斯基,俄國作曲家(-1840年)
1997年——伯林,政治哲學家(-1909年)
2004年——何添,香港恒生銀行創(chuàng)辦人
2005年——本田美奈子,日本歌手。 (-1967年)
擴展 閱 讀
FutherReading
1900年11月6日八國聯(lián)軍組建軍事法庭斬殺中國官員
[attach]110339[/attach]
在京城、直隸、天津、山東各地,
八國聯(lián)軍開始斬殺中國官員。這是英軍
在北京菜市口監(jiān)斬清廷官員
1900年11月6日,八國聯(lián)軍在保定組織軍事法庭,審判布政使廷雍及守尉奎恒、統(tǒng)領王占魁等,然后將三人斬首示眾。
嘎仕禮為審訊及處決廷雍負責人,他在致薩道義電中說:“由于英、比、美等國臣民在保定府被殺,已對該城施行了下列懲罰:該省布政使廷雍、城守尉奎恒、參將王占魁已于本月六日被斬首。該府當局被罰款十萬兩,城樓或城墻棱角已被毀壞,鄰近上述謀殺地點的東南城墻已打開了缺口。審判是由國際委員會進行的;該行動已獲得瓦德西伯爵的批準!
9日,清廷對廷雍被殺事表示“憤懣”,申明“即使中國官員有辦理不善之處,自應交中國自行處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權”?
然而,斬殺中國官員的事非但沒有制止,反而在各地越來越頻繁。
1911年11月6日馬德羅就任墨西哥總統(tǒng)
墨西哥革命的領導者之一弗蘭西斯科-馬德羅,1873年出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學法國和美國,受到資產階級自由思想的影響。 1908年號召恢復1857年自由主義憲法。1909年聲明參加1910年競選,提出反對獨裁、保護民族工業(yè)和建立憲政國家等綱領,遭逮捕。出獄后,1910年10月5日發(fā)表“圣路易斯波托西計劃”,號召人民起義,以迫使迪亞斯辭職,實施選舉改革并重新分配土地。
在農民軍進攻下,1911年5月迪亞斯獨裁統(tǒng)治垮臺。10月舉行選舉,11月6日馬德羅當選總統(tǒng)。執(zhí)政后食言,下令解散農民游擊隊,保留迪亞斯政權的官僚機構,受到革命派和保守派的兩面夾擊。1913年2月,參謀長韋爾塔在美國操縱下發(fā)動政變。2月 22日馬德羅被捕入獄,旋遭刺殺
1937年11月6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形成
[attach]110340[/attach]
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正式加入《反共產國際協(xié)定》,3個法西斯國家沆瀣一氣,組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圖2為3國代表在羅馬簽字后合影。前排右起:意大利外長齊亞諾、日本大使崛田、墨索里尼、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
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系30年代德國、意大利、日本三個法西斯國家通過一系列雙邊或多邊國際條約而構成的法西斯侵略擴張體系。1936年10月,德國和意大利在柏林達成了一項秘密協(xié)議,史稱“柏林-羅馬軸心”協(xié)定。此后,日本不斷向德國靠攏,并于1936年11月25日與德國在柏林締結了《日德關于共產國際的協(xié)定》。在此基礎上,意大利于1937年11月6日宣布加入《日德關于共產國際的協(xié)定》,從而最終形成了所謂“柏林-羅馬 -東京軸心”。此軸心的形成、使德、意、日三國的關系更趨密切。不久、日本宣布承認西班牙佛朗哥法西斯政權,承認意大利對埃塞俄比亞的吞并,而德意則承認由日本一手炮制的偽“滿洲國”。繼德國、日本退出國際聯(lián)盟之后,意大利于1937年12月亦宣布退出國際聯(lián)盟。在意大利加入《日德關于共產國際的協(xié)定》之后,匈牙利、偽“滿州國”以及西班牙亦于1939年先后宣布加入該協(xié)定!鞍亓-羅馬-東京軸心”的形成,標志著法西斯主義已經成為一種國際勢力和侵略性國家集團,它己使戰(zhàn)爭不可避免。此軸心的形成是30年代國際關系中的嚴重事件,對其后國際關系及戰(zhàn)爭進程的發(fā)展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zhàn)役開始
[attach]110341[/attach]
中共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領導成員合影。
左起: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
1948年11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tǒng)籌與指揮華東、中原兩大野戰(zhàn)軍。華東野戰(zhàn)軍16個縱隊、中原野戰(zhàn)軍7個縱隊和地方武裝共60萬人,于11月6日發(fā)動淮海戰(zhàn)役。
遼沈戰(zhàn)役后,國民黨統(tǒng)帥部為避免徐州之部隊重蹈衛(wèi)立煌集閉全軍被殲的覆轍,決定將劉峙集團主力收縮到津浦路徐州生蚌埠段兩側,采取攻勢防御阻止解放軍南下,必要時放棄徐州,憑借淮河抗擊,確保南京、上海。以徐州為中心的國民黨部隊有5個兵團、共約80萬兵力。
11月8日,國民黨第59軍、77軍,在第三綏靖區(qū)副司令何基灃、張克俠率領下,在淮海前線駐地臺兒莊地區(qū)舉行起義。第59軍、77軍原為馮玉祥西北軍舊部。張克俠、何基灃皆為中共地下黨員。為組織起義,周恩來與葉劍英曾分別對張克俠和何基灃做過指示,經過張、何二人的工作,該部在淮海戰(zhàn)役開始前已做好了起義準齋。11月6日,戰(zhàn)役打響。8 日凌晨,何基灃、張克俠等人宣布起義,下午該部按計劃撤出防地,向運河北岸開進。9日,起義部隊從臺兒莊一線北渡運河。10日進入嶧縣解放區(qū)。張、何起義為解放軍創(chuàng)造了全殲黃伯韜兵團的有利條件。
11月11日,美軍副參謀總長魏德邁與同民黨代表、民社黨的蔣勻田在華盛頓研究中國戰(zhàn)場形勢,為蔣軍設計了一個防守方案,他對著中國地圖說:“如徐州失守,惟有退保中國東南與臺、澎地區(qū)。照地理的形勢說,自福州至昆明三角地帶,較易防守,所以我劃一條代表戰(zhàn)略地帶的紅線。惟四川省的經濟價值甚高,不應輕易放棄,所以我劃一條虛線,以為試守之計!薄艾F(xiàn)在美國海軍尚固守青島基地,目的即在支持平、津三角地帶傅作義的守軍,使能牽制中共軍隊,不能即刻大批南進,盼拖長時間,以便布置防守東南半壁的戰(zhàn)略基地!
11月22日,蔣軍第七兵團司令黃伯韜,在淮海戰(zhàn)役碾莊戰(zhàn)斗中被解放軍擊斃。黃伯韜祖籍廣東梅縣,1900年生于天津,1918年入陸軍第九混成旅學兵營,后又進江蘇軍官教育團第五期學習。歷任營長、師參謀長、副旅長、師長、軍令部高參、軍長等職。孟良崮戰(zhàn)役時,任第1兵團第4縱隊司令,74師被全殲,受到“撤職留任”的處分。今年,在蘇北和豫東作戰(zhàn)中頗為努力,博得了蔣介石的信任。9月,升為新組建的第7兵團司令,所部被解放軍包圍于碾莊地區(qū),全軍覆沒。
11月29日,正當雙堆集地區(qū)的戰(zhàn)事緊張進行之際,國民黨第85軍110師5000余人,在師長廖運周率領下,舉行戰(zhàn)場起義。11O師原為馮玉祥西北軍舊部,廖運周是中共地下黨員;春(zhàn)役開始后,110師所在的第12兵團于 11月24日被解放軍包圍在安徽宿縣雙堆集地區(qū),廖運周和其他中共地下黨員決定乘突圍之機舉行起義,并把起義計劃和有關軍事情報通知了解放軍。28日,廖運周向全師宣布了起義計劃。29日,110師按解放軍事先指定的路線開到解放軍的陣地上,起義成功。這一行動打亂了黃維兵團的突圍計劃,使其全部被殲。
向徐州西逃的杜聿明所部3個兵團,被華東野戰(zhàn)軍11個縱隊包圍于永城東北青龍集、陳官莊地區(qū),并將其突圍的孫元良第16兵團殲滅。1949年1月6日,華東野戰(zhàn)軍對青龍集、陳官莊地區(qū)被圍之敵發(fā)起總攻,經4日戰(zhàn)斗,全殲第2兵團、第13兵團,活捉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擊斃第2兵團司令邱清泉。戰(zhàn)役至10日勝利結束,歷時65天,消滅國民黨軍5個兵團和1個綏靖區(qū)的部隊,計22個軍56個師(內有1個半師起義),共55萬余人。此外擊退由南京方面來援的第6、第8兩個兵團。至此基本解放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qū),國民黨統(tǒng)治中心南京已處于解放軍直接威脅之下,國民黨統(tǒng)治集團已陷入土崩瓦解狀態(tài)。
[attach]110342[/attach]
解放軍華東野戰(zhàn)軍士兵在突破碾莊外壕
[attach]110344[/attach]
[attach]110345[/attach]
11月30日,徐州國民黨守軍棄城南逃,后被殲。圖為南逃時的混亂情景
1963年11月6日楊靖宇將軍紀念館落成
[attach]110346[/attach]
1963年11月6日,偉大的民族英雄、優(yōu)秀的GC主義戰(zhàn)士— —原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一路軍總指揮楊靖宇將軍紀念館,在吉林省靖宇縣落成開放。紀念館陳列了楊靖宇烈士的遺物、遺著和有關的革命文物、圖片等一百三十多件,系統(tǒng)地介紹了楊靖宇將軍和東北抗日聯(lián)軍的英雄事跡。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05年生于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192 7七年參加中國GCD。一九二九年春天,中共中央派他到東北工作!熬乓话恕笔伦円院,他積極投入抗日戰(zhàn)爭,發(fā)動群眾,組織抗日軍隊,在東北長白山麓和鴨綠江沿岸的廣闊地帶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游擊戰(zhàn)爭,先后進行了數(shù)十次戰(zhàn)斗,收復撫松、輝南等十幾個城鎮(zhèn),殲滅了大批日偽軍,發(fā)展和壯大了抗日武裝。隨著對敵斗爭的尖銳化,東北抗日游擊戰(zhàn)爭,進入了異常艱苦的時期。楊靖宇領導戰(zhàn)士轉戰(zhàn)在深山密林之中,歷盡艱難困苦,堅持抗日斗爭。1940年2月,敵人以絕對優(yōu)勢兵力,對楊靖宇所部抗日聯(lián)軍進行大“圍剿”。楊靖宇率領戰(zhàn)士在吉林蒙江縣( 現(xiàn)靖宇縣)境英勇奮戰(zhàn),給敵人以有力打擊,最后他和戰(zhàn)士全部壯烈犧牲。
黨和政府為了紀念楊靖宇同志,1958年在吉林省通化市修建了靖宇陵園,并在他殉難的地方吉林省靖宇縣興建了楊靖宇將軍紀念館。
[attach]110347[/attach]
1977年11月6日蘇伊士運河事件結束
1956年7月,埃及總統(tǒng)納賽爾宣布把英國和法國掌握的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英、法帝國主義為了重新霸占蘇伊士運河,伙同以色列于同年十月底發(fā)動對埃及的侵略戰(zhàn)爭。埃及人民奮勇抗戰(zhàn),得到全世界人民和各國輿論的堅決有力的支持,終于在1 1月6日迫使英、法和以色列同意停火,隨后相繼撤軍,埃及人民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捍衛(wèi)國家獨立和主權斗爭的光輝勝利。
蘇伊士運河位于埃及境內蘇伊士地峽,是歐、亞、非三洲重要航道。運河自1869年鑿通以來,即由英法壟斷資本控制的蘇伊士運河公司經營管理,成為他們侵略埃及和中東的工具。一八八二年,英軍占領埃及,在運河區(qū)建立了英國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埃及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一九五二年七月,推翻了以英國為靠山的法魯克王朝的統(tǒng)治,1956年6月迫使最后一批英軍撤出蘇伊士運河區(qū),最終結束英國對埃及的軍事占領。美國在運河事件中借機混水摸魚,多方活動,排擠英、法、企圖稱霸中東。英、法在二次大戰(zhàn)后,十分虛弱,力不從心,發(fā)動了侵埃戰(zhàn)爭,使它們自己陷于內外交困的窘境。英國首相艾登由于運河的事件敗局被迫辭職。
1991年11月6日科威特油井大火全被撲滅
[attach]110348[/attach]
科威特遮天蔽日的油井大火
1991年11月6日上午,在科威特城以南的巴爾甘油田第118號井旁舉行盛大集會,熱烈慶祝撲滅最后一口油井大火獲得成功。至此,這年2月被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所點燃的727口油井大火在短短8個月的時間里全部被撲滅。西方專家曾估計,科威特這場世界上罕見的油井大火少則兩三年,多則五年才能被撲滅。
這天巴爾甘油田上空天氣晴朗,唯一的一口第118號油井仍然吐著火舌,濃煙滾滾。科威特滅火隊的隊員已各就各位等待撲滅這最后一口油井的命令下達。離井旁200米處用黃沙新鋪了一塊平地。上面支起了帳篷。9點40分,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和首相薩阿德-阿卜杜拉-薩巴赫等科威特領導人來到會場。軍樂隊奏起了科威特國歌,舞蹈家們跳起了民族舞。10 點鐘,埃米爾下令滅火,只見4根水柱直向井口射去,霎時間火被撲滅,掌聲、鑼鼓聲齊鳴,慶祝最后一口油井滅火成功。
科威特石油大臣哈姆德-阿卜杜拉-拉克巴在慶祝會上代表科威特政府向參加滅火工作的各國滅火隊表示感謝。
科威特埃米爾還會見了各國滅火隊的領導人和科威特滅火隊全體成員并觀看了滅火展覽。一輛卡車拉著一口被伊軍破壞了的油井口從會場緩緩穿過,以示人們不要忘記過去。
科威特油井大火已全部撲滅,但處理沙漠上幾百個“油湖” 的任務仍很艱巨。殘留在“油湖”中的7500萬桶原油仍然污染著環(huán)境。
[attach]110349[/attach]
油井噴發(fā)的油泥使石油工人們像銅雕一樣
1995年11月6日王選獲聯(lián)合國教科文科學獎
[attach]110350[/attach]
1995年11月6日晚18時30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儀式,中國北大方正技術研究院院長王選教授榮獲本年度“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
該組織負責人巴德蘭先生在授獎前的致詞中,高度贊揚王選教授“為科學技術的應用與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指出,王選教授主持研制和開發(fā)的中文計算機照排系統(tǒng)引起了中國報業(yè)和出版業(yè)的一場技術革命。目前,不僅中國大陸99%的報紙編排和90%的書刊出版采用這一照排系統(tǒng),香港、澳門、馬來西亞、北美等地的大多數(shù)華文報紙以及臺灣一些有影響的報業(yè)集團也采用了該技術。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創(chuàng)設于1968年,每兩年頒獎一次,用于獎勵在發(fā)展中國家科技發(fā)展中做出突出成就的科研人員。王選教授是第二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當晚,還有4名科學家同時榮獲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微生物獎、化學獎、科普獎和環(huán)保獎。
1997年11月6日三峽工程進行大江截流
[attach]110351[/attach]
1997年11月6日,世界上最大的水電工程--長江三峽工程在經過5年施工之后,開始進行大江截流。
大江截流是三峽一期工程勝利結束的標志,也是三峽工程由投入期向收益期過渡的重要轉折點。此外,大江截流后江水將改由人工開挖的導流明渠下泄,通航方式將發(fā)生大的變化。因而,三峽工程的大江截流為國內外所矚目。
世界上難度最大的截流
三峽工程要進行的大江截流,就是通過修筑上下游兩道圍堰截斷長江主河床,將兩道圍堰包圍起來的63萬平方米江面抽去江水,清除淤泥,然后在干枯的河床上修筑三峽工程左岸電站廠房和大壩。計劃于2003年發(fā)電的首批機組將安裝在這里。大江截流,實際上是指對上游圍堰的龍口進行合龍。
三峽截流是目前世界水利工程中截流綜合難度最大的截流工程。三峽截流合龍時選定的設計流量為每秒1.4萬立方米至1.94萬立方米,是迄今為止世界水電工程最大截流流量--巴西伊泰普工程截流流量的1.75倍;是國內最大截流流量--葛洲壩截流流量的2.9倍。三峽截流最大水深為60米,是世界水電工程最大的截流水深--美國達勒斯工程截流水深的1.3倍,比葛洲壩截流水深深40米。由于三峽水急浪涌,水下地質狀況十分復雜,在深水和大流量條件下截流,防止圍堰坍塌和解決防滲問題,將是三峽工程開工以來面臨的第一道世界級技術難題。
[
本帖最后由 仔良 于 2009-11-6 07:17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