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概述
2 切換問題定位思路
3 切換失敗問題
3.1 UE發(fā)多條測量報告仍沒有收到切換命令
3.2 切換過程隨機接入失敗
3.3 測量報告丟失
3.4 切換命令丟失
3.5 下行信道質量差導致發(fā)送preamble達最大次數仍未收到RAR
3.6 eNB下發(fā)RRC信令等待UE反饋,不處理切換命令
3.7 X2_IPPATH配置錯誤導致切換失敗為例進行分析
3.8 X2切換,源側發(fā)出切換請求,沒有收到切換響應
3.9 X2切換,目標側發(fā)送S1AP_PATH_SWITCH_REQ未收到響應
3.10 X2切換準備時間過長錯過最佳切換時間
3.11 S_RSRP、N_RSRP都比較高的站內切換,用較小的HO_TTT(64ms),可以在信號惡化之前及時進行切換
3.12 切換門限改小后乒乓切換次數增多,但是由于切換更加及時,切換失敗次數減少
1 概述
無線通訊的最大特點在于其移動性控制,對于終端在不同小區(qū)間的移動,網絡側需要實時監(jiān)測UE并控制在適當時刻命令UE做跨小區(qū)的切換,以保持其業(yè)務連續(xù)性。
在切換的過程中,終端與網絡側相互配合完成切換信令交互,盡快恢復業(yè)務,在LTE系統(tǒng)中,此切換過程是硬切換,業(yè)務在切換過程中是中斷的,為了不影響用戶業(yè)務,切換過程需要保證切換成功率、切換中斷時延、切換吞吐率三個重要指標,其中最重要的是切換成功率,如果切換出現失敗,將嚴重影響用戶感受,切換中斷時延和切換吞吐率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用戶感受。對于網絡中可能出現的切換問題,本文根據當前積累的LTE系統(tǒng)內切換問題定位經驗,給出相應的問題隔離定位指導,以優(yōu)化相應的網絡指標。
2 切換問題定位思路
切換信令失敗和切換用戶面中斷時延問題的定位思路圖分別如下:
圖1 切換信令失敗問題分析思路圖
圖2 切換用戶面時延問題分析思路圖
分析方法對應表
3 切換失敗問題
3.1 UE發(fā)多條測量報告仍沒有收到切換命令
在ANR開關關閉時,如果不配置鄰區(qū)關系,不能進行切換。
首先確認eNB側配置是否有問題,是否是鄰區(qū)漏配。例如,UE要從小區(qū)A往小區(qū)B切換,發(fā)送了切換測量報告;此時,若小區(qū)A沒有配置小區(qū)B為鄰區(qū),即使收到切換測量報告也不會處理,不下發(fā)切換命令,導致切換失;此時,如果UE繼續(xù)往遠離服務小區(qū)的方向移動,信號越來越差會導致掉話。
查看是否鄰區(qū)漏配,有如下方法:
LST EUTRANEXTERNALCELL(查詢外部小區(qū))
LST EUTRANINTRAFREQNCELL(查詢同頻鄰區(qū))
3.2 切換過程隨機接入失敗
暫且不考慮信道質量差導致的隨機接入失敗,我們首先查看相關的參數配置是否合理。隨機接入性能與小區(qū)半徑配置有關系。如果UE在目標小區(qū)最大接入半徑范圍之外的地方發(fā)起隨機接入,很可能出現preamble與RAR不匹配的問題,導致隨機接入失敗。隨機接入失敗的原因是UE側發(fā)送Preamble經過無線信道傳輸時延后到達eNB較晚,導致eNodeB按照正常的接收窗去解Preamble時解成了上一個Preamble ID,導致發(fā)送的RAR和preamble不匹配。
出現這種問題時,華為測試終端的OMT上會有如下打。
如果小區(qū)覆蓋范圍較大(比如郊區(qū)),切換點離目標小區(qū)距離大于目標小區(qū)實際配置的小區(qū)半徑,會出現隨機接入失敗導致切換失敗。可以適當增大目標小區(qū)半徑,使得用戶實際位置在小區(qū)半徑之內。
3.3 測量報告丟失
首先判斷測量報告丟失是否為上行信道質量差導致,可以通過上面4點進行分析。
下面給出下行加載場景下下行信道質量差導致切換測量報告發(fā)不出去的案例:
現網路測一輪出現8次測量報告丟失,每次的S_RSRP均在-115dBm以內,在其它小區(qū)上行空載的情況下(即上行沒有干擾),-115dBm以內不會出現上行受限。因此,不應該是上行信道質量差導致的測量報告丟失。
現網路測一輪出現8次測量報告丟失,每次下行信道質量較差,SINR為負值,處于解調門限附近、IBLER不收斂;DL_Grant偏低,下行最大能力灌包的情況下,UE解到的DL_Grant應該為1000(999),DL_Grant偏低說明PDCCH解調有問題;同時,UL_Grant偏低說明很可能是PDCCH解調問題導致UE解到的UL_Grant減少、上行調度不足。
分析相應點的UL_Grant:
01:45:06.296 PCI56->PCI65
02:08:11.796 PCI264->PCI295
從UE層間消息分析:發(fā)送測量報告時,SR達到最大重傳次數觸發(fā)隨機接入ID_RRC_MAC_RA_IND;且SR觸發(fā)的隨機接入失敗,啟動RRC隨機接入。SR達到最大重傳次數說明UE在發(fā)送測量報告時沒有解到上行調度。
綜合以上分析,eNB未收到測量報告不是因為上行信道質量差導致的上行信令丟失,而是下行加載場景下,下行信道質量惡劣,UE解調PDCCH出錯,沒有解到上行調度導致測量報告沒有發(fā)出去;是下行信道質量差導致的上行信令丟失。
同時,我們做了相應的測試來驗證我們的結論:打開上行預調度后,測量報告發(fā)不出去的次數明顯減少。
3.4 切換命令丟失
以50%Load_woICIC路測數據為例:
23:45:59.062PCI48->PCI50 UE未收到切換命令
該切換點鄰區(qū)信號陡升6dB,對服務小區(qū)造成很大的干擾;下行SINR很低(-5dB),UE不能正確解調切換命令。
可通過調整天線、兩個小區(qū)的CIO使提前切換來解決。
3.5 下行信道質量差導致發(fā)送preamble達最大次數仍未收到RAR
首先分析切換點的信道情況:
從路測數據統(tǒng)計看,100%加載場景出現了12次切換完成eNB沒有收到的情況。各切換點S_RSRP都比較高,在上行空載的情況下,不會出現上行受限。分析下行信道質量,SINR比較低(均為負值),且下行IBLER不收斂,說明下行100%加載場景下,下行干擾很大、信道質量較差。
從OMT跟蹤打印看,UE發(fā)送preamble達最大次數仍沒有收到RAR,如圖:
下圖為100%Load_woICIC、100%Load_ICIC場景隨機接入失敗點,與目標站的距離均小于1km。cluster6小區(qū)覆蓋范圍較小,配置的Ncs_Index=2(相應的最大接入半徑為2.15km),不影響隨機接入性能。
綜合以上分析,路測數據下行加載場景下的切換完成eNB未收到,是由于切換隨機接入失敗導致的。下行信道質量差,導致UE沒有解到RAR;當preamble達到最大重傳次數時,隨機接入失敗。
3.6 eNB下發(fā)RRC信令等待UE反饋,不處理切換命令
eNB下發(fā)了RRC信令(比如MIMO重配消息),因為下行信道質量差,UE沒有解調出來。當滿足切換條件時,UE上報測量報告,而eNB正在等待上一條RRC信令的反饋,因此,不處理測量報告。當下發(fā)RRC信令達到2s后仍然收不到UE反饋,將其釋放,發(fā)送RRC_CONN_REL消息。如下圖:
eNB側跟蹤:
UE側跟蹤
3.7 X2_IPPATH配置錯誤導致切換失敗為例進行分析
路測過程中,發(fā)現站點OSL355連續(xù)出現X2切換準備失敗,如圖:
從切換準備失敗的原因可以大致看出:傳輸資源不夠 或者 沒有配置IPPATH 或者 IPPATH中的鄰接點配置錯誤 導致,由于接入的用戶不多,因此應該是IPPATH配置相關。
確認方法:
1)從eCGI中可以確定基站ID為100123即OSL123基站,再根據上報的鄰區(qū)PCI為4的小區(qū)確認是否屬于123基站,如果是則確定是123基站,如果不是則查看PCI為4小區(qū)所在的基站是哪些,逐個排查;
2)查看123基站的X2接口對應的IPPATH是否配置,如果配置則確認X2接口ID與IPPATH的鄰接點ID是否一致。
Step1: 查看目標側基站相應的SCTP鏈路號(X2SCTPLINKID);
LST SCTPLNK
Step2:根據SCTP鏈路號,查看相應X2接口標識(X2INTERFACEID)
LST X2INTERFACE;
Step3:根據X2接口標識,查看相應的IP配置是否正確。
LST IPPATH
經過核查,發(fā)現OSL123雖然配置了與OSL355的X2接口,但是沒有配置相應的IPPATH。導致OSL355向OSL123發(fā)送X2切換請求后,收到X2切換準備失敗消息。配置X2_IPPATH后,切換OK。
3.8 X2切換,源側發(fā)出切換請求,沒有收到切換響應
左圖為源側基站消息跟蹤;右圖為目的側基站消息跟蹤。
有時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由于源側收到HANDOVER_REQUEST_ACK較晚(秒級),延誤了最佳切換時機,導致切換失敗。
3.9 X2切換,目標側發(fā)送S1AP_PATH_SWITCH_REQ未收到響應
目標側發(fā)送S1AP_PATH_SWITCH_REQ未收到響應,導致此次切換失敗。同時,eNB不會處理后面上報的切換測量報告,導致新觸發(fā)的切換也失敗。
3.10 X2切換準備時間過長錯過最佳切換時間
從Probe的測試數據中看到,UE在上報多次相同測量報告沒有收到切換命令。根據eNB側全網跟蹤信息分析發(fā)現這種情況下源側eNB發(fā)起X2切換請求。eNB切換X2準備時間過了很長時間才收到切換請求響應;期間,目的側信號迅速衰減,最終目的側eNB沒有接收到切換完成消息、切換失敗。UE重建成功后,eNB發(fā)起對DRB的重配置消息時,UE沒有收到,eNB側RLC達到最大重傳次數直接釋放用戶。

UE切換失敗后發(fā)起重建,成功后由于沒有接收到DRB的重配置消息,再次發(fā)起重建,由于第一次重建eNB側RLC達到最大重傳次數釋放了用戶上下文,UE第二次重建被拒絕導致異常釋放。
PCI345小區(qū)RSRP覆蓋情況良好,在切換X2準備期間,鄰區(qū)信號迅速衰減,導致UE隨機接入失敗,目的側沒有收到切換完成,切換失敗。X2準備時間過長導致切換不及時錯過最佳切換時間,導致后續(xù)用戶重建掉話等情況。
【解決措施】
S1鏈路閃斷、傳輸受限等問題導致的切換失敗,通常是概率性出現,難以定位分析;對路測切換性能有一定影響。
X2準備時間過長從eNB側全網跟蹤上看X2信令傳輸浪費了3s的時間。分析站點一鍵式日志時沒有發(fā)現X2鏈路故障的情況:底層SCTP鏈路發(fā)出消息后,如果在1s內沒有收到數據包的ACK響應就會發(fā)起數據包重傳,如果連續(xù)10次重傳失敗就會上報SCTP鏈路告警斷開SCTP。初步定位是由于X2信令重傳導致信令傳輸時延增大。經過與客戶確認發(fā)現客戶在近期調整傳輸網絡,導致傳輸性能受到影響。
出現傳輸問題需要及時向客戶確認,以減少不必要問題定位。
3.11 S_RSRP、N_RSRP都比較高的站內切換,用較小的HO_TTT(64ms),可以在信號惡化之前及時進行切換
Test120100504 22:55:40.218 PCI48->PCI50 切換命令UE未收到
分析:
1、這次切換為站內切換,切換點S_RSRP、N_RSRP都比較高;在下行加載場景下,目標小區(qū)對原小區(qū)有較強的干擾。此時導頻SINR<0dB,DL_IBLER>20%,說明切換點下行信道質量較差,導致切換命令丟失。
2、切換門限2dB,UE切換測量報告中N_RSRP-S_RSRP=3dB。這種S_RSRP、N_RSRP都比較高的站內切換,在下行加擾場景下,切換點的下行信道質量惡劣,需要提高切換觸發(fā)的及時性,在信道質量急劇惡化之前完成切換。
3、為了提高切換及時性,將HO_TTT由128ms縮短至64ms。HO_TTT64ms的測試結果,在該點切換成功。
提高切換及時性后,上報切換測量報告點的信道質量有所改善,SINR雖然也有顯著的減低,但仍然有2~3dB,大于解調門限;DL_IBLER 約15%,基本收斂于目標值10%。下行信道質量不是很差,保證了切換命令的正確解調。如下圖:
Test220100505 23:52:33.140PCI48->PCI50 切換成功(HO_TTT64ms)

Test320100505 01:06:09.937PCI48->PCI50 切換成功(HO_TTT64ms)

結論:
對于S_RSRP、N_RSRP都比較高的站內切換,切換點信道質量急劇惡化,需要提高切換的及時性。建議適當改小切換門限(由3dB縮小為2dB),縮短切換觸發(fā)時間TTT(由128ms縮小為64ms)。
3.12 切換門限改小后乒乓切換次數增多,但是由于切換更加及時,切換失敗次數減少
在相同路線上進行不同切換門限對比測試(2dB切換 vs 3dB切換),有如下結果:
1、3dB切換的路測數據中,統(tǒng)計的切換次數為103次;而2dB切換時的切換次數明顯增大(130次)。
2、2dB切換由于切換門限變小,更容易發(fā)生乒乓切換,從而切換次數變多。同時,切換門限減少也提高了切換的及時性,使得UE在下行信道質量明顯惡化之前就觸發(fā)切換,提高了切換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