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BSC 移動通信論壇
搜索
登錄注冊
網(wǎng)絡優(yōu)化工程師招聘專欄 4G/LTE通信工程師最新職位列表 通信實習生/應屆生招聘職位

  • 閱讀:1032
  • 回復:0
別BB了,你們看到的是假Magic Leap吧?
mao_mao
論壇副管
鎵嬫満鍙風爜宸查獙璇? style=


 發(fā)短消息    關注Ta 

C友·鐵桿勛章   管理·勤奮勛章   C友·進步勛章   管理·優(yōu)秀勛章   C友·貢獻勛章   “灌水之王”   紀念勛章·七周年   管理·標兵勛章   活動·積極勛章   財富勛章·財運連連   財富勛章·大富豪   財富勛章·小財主   專家·終級勛章   財富勛章·神秘富豪   C友·登錄達人   紀念勛章·五周年   財富勛章·富可敵國   財富勛章·財神   財富勛章·富甲一方   財富勛章·鉆石王老五   活動·第二屆通信技術杯   紀念勛章·六周年   活動·攝影達人   紀念勛章·八周年   紀念勛章·九周年   紀念勛章·十周年   C友·技術大神  
積分 428896
帖子 85070
威望 5562918 個
禮品券 5423 個
專家指數(shù) 3546
注冊 2009-4-24
專業(yè)方向  移動通信
回答問題數(shù) 0
回答被采納數(shù) 0
回答采納率 0%
 
發(fā)表于 2017-03-21 11:51:00  只看樓主 

文:宋楠 來源:洪泰幫

  歡迎關注“創(chuàng)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宋楠

  洪泰高級經(jīng)理宋楠是一個才思敏捷、毒舌與段子齊飛的微胖屆投資人,可能是現(xiàn)實對他太過殘酷,他一直鐘情于虛擬現(xiàn)實、人工智能。

  在洪泰的辦公室,你經(jīng)常能看到他頭戴各種設備,一邊挪動豐滿的身軀,一邊口吐各種驚嘆詞。

  今天,我們推出宋楠的一篇文章,說的是MR(混合現(xiàn)實)。我們看完覺得可能是假宋楠寫的,因為這篇文章專業(yè)術語橫飛,句句有深意。

  洪泰智造工場創(chuàng)始人喬會君看完后傲嬌地說:我覺得除了我,洪泰沒有人能不借助度娘看懂。

  我們不信,所以發(fā)出來給你們看看。

  本文4649字,看完需要5分鐘,完全看懂可能需要1小時-5天不等,出于公德心,我們先來幾條核心提示:

  1、VR(虛擬現(xiàn)實)、AR(增強現(xiàn)實)殊途同歸,未來只有MR(混合現(xiàn)實)。

  2、PC、手機之后,以語音交互為核心的HMD(頭戴式顯示器)將是下一代計算平臺。

  3、微軟的頭戴顯示器Hololens是MR行業(yè)的標桿。

  4、被斥為騙子,靠“特效視頻”融資的Magic Leap其實另一個MR核心選手。

  5、二者共同定義了MR的3個核心能力:空間視覺、鏡片背后的光學系統(tǒng)、硬件及架構思路。

  6、前兩名甩開了其他對手,但技術邊界并沒有看上去那么牢固。意識到核心能力是什么,不難趕上。

  7、最后,這也是MR投資和創(chuàng)業(yè)領域的路線圖。

Magic Leap——MR市場中唯二的玩家

  某種程度上,整個AR行業(yè)都因為Magic Leap炫酷的視頻而帶上光環(huán)。

  所以,當人們知道這并不是真的來自AR技術,而是源于好萊塢式的特效,視頻的”出品方”Magic Leap備受爭議。它著名的中國投資者馬云也因此受到一些奚落。

  2月份,Magic Leap2017年董事會召開,并且公布了一個“簡陋”的樣機照片后,塵埃落定了,野心家與陰謀論者中混雜著各種各樣“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心情,簡單的把Magic Leap釘在了恥辱柱上。一言以蔽之:“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無可否認,Magic Leap真真假假的宣傳策略客觀上拉高了吃瓜群眾對它的預期,把自己架上神壇之后與其告訴大家“雖然我很好但是也沒有你想的那么!保蝗绺纱啾3殖聊瑦灺暟l(fā)財。

  但必須要說,微軟(Hololens)以及Magic Leap是我看來MR市場中唯二的玩家,雖然可能二者目前來看微軟領先,但如果我們將MR看做下一代計算平臺的核心概念,怎么吹Magic Leap都不過分,畢竟他是一個“挑戰(zhàn)巨頭的初創(chuàng)公司”。

  至于Meta、ODG、Lumus、Infinity AR等等等等的公司,在我看來至少目前他們在核心能力上還都有欠缺,暫且按下不提。

首先,Magic Leap到底在干啥?

  先上兩張圖:

  上圖是Magic Leap第一批被扒出來的專利圖之一,清晰地展示了其HMD(頭戴顯示器)的設計思路:為了減輕重量,把計算單元和電池都外置,眼鏡上只留下必要的傳感器以加強佩戴舒適度。

  而下圖是剛剛流出的Magic Leap原型機“諜照”,也是印證了之前專利圖中的設計思路,所有的計算單元包括電源都是外置的,頭上的眼鏡只是做輸入輸出設備。

  雖然巨大的開發(fā)板簡直無法直視,不過我們仍然能從開發(fā)板中獲得一些信息(以下信息有推測部分,不保證完全正確):

  首先,從散熱器看,和NVIDIA JETSON TX1的散熱器一模一樣,以及沒有在圖片中找到其他處理器,大概率是用的Nvidia Tegra平臺。

Jetson TX1 開發(fā)板官方圖

Jetson TX1 開發(fā)板官方圖

  其次,假設使用的是TX1,TX1是Nvidia針對機器學習推出的嵌入式系統(tǒng)平臺,處理器性能提升并不明顯,側面反映了Magic Leap設備目前通用計算的量不大,而含256個CUDA核心的GPU肯定是為了MR設備的高圖形運算需求而生的,但是帶來了另外的發(fā)熱以及功耗方面的困擾:

  巨大的風扇和開發(fā)板直接用AC電源輸出,這塊峰值功率達到10W的開發(fā)板,不知未來小型化的前景如何,雖然一個“外置式”的計算模塊對重量要求可能會降低,但是“板磚”估計也不能被接受的。

  技術總是在不斷衍進的。剛剛發(fā)布的Nitendo Switch就搭載了Nvidia最新一代的Tegra Parker處理器。不排除Magic Leap已經(jīng)跳過了TX1直接上Parker平臺,畢竟TX1硬傷太明顯,Nvidia并沒有在這一代平臺上發(fā)力,有可能集中精力在做下一代Parker平臺。

附上Parker與TX1、TK1 Spec對比

附上Parker與TX1、TK1 Spec對比

看上去是干活的,但是究竟干得怎么樣?

  首先,這里要明確一個觀點:技術的邊界是趨同的(特別是做軟件、算法層面的公司)。在對真正前沿科技的探索上,同領域的頂級公司技術差距其實并不大(因為大家用的技術框架其實都很類似)。

  舉個例子, 在圖像識別領域,每年ImageNet的比賽頂級team之間的差距并不大(標準實驗室環(huán)境下),每年的冠軍也是輪流換,真正有巨大提升的,是Hinton12年用深度學習來做圖像識別那一年,之后大家都換成了深度學習框架,競爭又變成了一個兩個百分點的競爭。

  當然如果變成了復雜環(huán)境或者說真實環(huán)境,大家的技術體驗就更相似了:40%正確率和60%正確率,對于用戶來說都是一樣的:不準!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VR行業(yè):Oculus相對VIVE,起步早一些,但是實際能拿出的產(chǎn)品從體驗上來看區(qū)別不大,甚至PS VR雖然技術指標不如前兩者,實際上卻是出貨量最大也最受好評的VR平臺。

  所以,如果我們把Hololens所定義的MR當做這個行業(yè)目前的標桿,躋身行業(yè)一線玩家行列,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呢?

  首先是空間視覺能力,或者說是基于嵌入式平臺的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或并發(fā)建圖與定位)。Hololens之所以帶來這么大的震撼,主要也是因為這是第一個公開銷售并集成了Inside-out追蹤技術的HMD系統(tǒng)(什么是Inside-out空間定位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設備自身,而不依靠外部的傳感器等配件,實現(xiàn)虛擬場景里的空間定位,以及更多的人機交互)。

  在這之前,所有HMD搭載的定位系統(tǒng)都是outside-in方案,即需要外置的攝像頭拍攝頭盔或者控制器的mark點來定位。從使用難度來講相去不可以道里計(用過VIVE的都懂)。

Inside-out技術簡示

Inside-out技術簡示

  其次,光有Inside-out本身是不足以支撐混合現(xiàn)實體驗的,還需要空間信息或者說深度信息的疊加,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定位+空間重建來支撐完整的混合現(xiàn)實體驗。深度信息與SLAM的疊加從技術難度上來說并不高,但是目前鑒于大家連inside-out還沒做好,空間信息的疊加還需等待。

  SLAM本身并不是一個新東西,國內也有相當多的團隊在做,比較突出的包括速感科技,Perceptin等等,但是目前都還是作為一個雙目空間攝像頭模塊存在,Ximmerse拿出了自己的inside-out方案,也是取了個巧,利用攝像頭拍攝手柄上的光點進行定位,還不能算是廣義上的inside-out方案。

  國外目前在做空間視覺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包括Infinity AR,Occitipal等等,今年CES2017幾家公司也均有參展,Infinity AR的Demo是一個飛機在桌子上起落飛翔的動態(tài)演示,但是跑道與桌子的貼合包括整體影像的晃動都很劇烈,演示效果離Hololens的穩(wěn)定狀態(tài)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相比之下Occitpal的演示則更令人印象深刻,整體體驗非常好,但我個人懷疑是針對特定的演示場景做了優(yōu)化,實際產(chǎn)品能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尚數(shù)未知。

  大公司方面,Oculus去年宣布了自己的一體機Santa Cruz,承諾會有inside-out定位功能,Google Tango一直是移動SLAM的先行者,蘋果也收購了相當多AR相關的公司,據(jù)傳也在研究眼鏡產(chǎn)品,高通也已經(jīng)發(fā)布了自己的VR一體機產(chǎn)品,號稱有inside-out追蹤功能,其他公司包括ODG,Lumus,Meta等等,目前還都是在提供基于不同光學方案的AR眼鏡產(chǎn)品,由于不具有空間視覺功能,尚不能認定為MR產(chǎn)品。

  第二點,就是要有好的AR光學方案,Hololens包括Magic Leap都是采用了全息波導衍射光柵的光學鏡片,而其他公司如ODG及Meta等則采用自由曲面、棱鏡或者幾者混合的光學方案。

  顯示技術應當說在目前來看,技術迭代的路線整體是向光波導光學靠攏的,只有光波導才能做到真正像現(xiàn)在正常眼鏡一樣大小輕重的HMD產(chǎn)品。

  但是目前光波導鏡片面臨量產(chǎn)難度大,成本高,F(xiàn)OV(field of view, 簡單來說,就是玩家游戲時的視野)不足的問題,相對來說自由曲面或者棱鏡的光學方案則門檻更低,相對供應鏈更成熟,顯示效果跟目前成熟的光波導鏡片來看也完全不差甚至猶有過之。

  Meta用很笨拙的方案就做到了90度FOV,而今年CES Lumus展出的50度光波導鏡片方案已經(jīng)是目前最領先的光波導鏡片了,更不要說他巨大的頭部器件和發(fā)熱。

本人實測Lumus

本人實測Lumus

  第三點,就是一些硬件包括其背后體現(xiàn)的思路,具體應當說包含三點:四攝像頭SLAM,結構光以及HPU。

  首先是四攝像頭,感興趣的同學大概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巧合:Oculus的一體機Santa Cruz也是采用了四攝像頭方案(不過Hololens的方案是左右各兩個,Santa Cruz的方案是上下各兩個)。

  我猜Magic Leap也會采用四攝像頭的方案,主要是為了在保證mapping的angular resolution的基礎上,同時兼顧tracking的FOV,說白了,就是為了看得更準更寬,從而保證了定位和追蹤的穩(wěn)定性,這是雙目甚至單目解決不了的。

  結構光:Hololens的深度信息均來自結構光攝像頭,包括手勢識別,但這里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是,很多人做SLAM的時候也會結合結構光信息來做,但這在HMD上是無法應用的,因為結構光在做空間識別的時候,識別范圍較遠,是不能夠識別近距離的手的具體信息的,所以如果使用了結構光來做SLAM,實際上是無法同時應用手勢識別的。

  在Hololens具體操作時,也是預先掃描了周邊環(huán)境的深度信息,然后才開始做手勢識別交互。

  HPU是另一個被傳得神乎其神的東西,實際上是微軟定制的Cadence Tensilica的DSP,內含24個核心,主要用來處理跟視覺,手勢,環(huán)境感知相關的一切算法。

  所以算力提升對于MR行業(yè)來說仍然是亟需解決的問題,想想Magic Leap開發(fā)板上巨大的散熱器~

  所以總結來看,目前除了微軟,行業(yè)內的其他玩家都或多或少的缺乏MR產(chǎn)品的一部分核心能力,而Magic Leap,無論從其展示的思路還是靠譜的小道消息,是最靠近這個技術路線并且已經(jīng)有相當技術積累的公司。

所以,那些神視頻到底怎么回事?

  首先,Magic Leap總共發(fā)布過4段視頻(辦公室機器人大戰(zhàn)、太陽系、A new morning以及星戰(zhàn))+2個動圖Demo(鯨魚以及手心小象)。

  其中辦公室機器人大戰(zhàn)、鯨魚以及手心小象都是特效視頻,其余的均為“Shot directly from Magic Leap”。所以之前很多媒體報道中所謂“均為特效”是不實的,不過實拍的內容中細琢磨的話也有很多小tricks,下面詳細分析一下:

  1.兩張截圖分別來自兩段視頻,但都非常清晰的顯示了一個問題:桌子可以非常完美的把R2D2的身體擋住,當機器人走到桌子旁邊或者鏡頭位置變化到有物體在前面“遮擋”圖像的時候,被遮擋的圖像就完美的不顯示了!這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們知道眼鏡類的產(chǎn)品,鏡片是所有光線進入眼睛的最后一道門戶,理論上鏡片上的圖像是疊加在所有外在信息之上的,這種“被遮擋”的錯覺顯然是因為眼鏡根據(jù)深度信息發(fā)現(xiàn)圖像產(chǎn)生了“被遮擋”的關系,從而停止渲染那部分區(qū)域的圖像,讓自然光線透過鏡片,實現(xiàn)了類似“被遮擋”的效果。

  道理都說得通,問題是這里的被遮擋關系展現(xiàn)的太完美了,不僅圖像穩(wěn)定清晰,被遮擋的邊緣也沒有絲毫誤差,這就很有意思了?梢詫Ρ纫幌翲ololens在使用環(huán)境下,雖然也能做到部分的“被遮擋”效果,但是會產(chǎn)生很頻繁的畫面抖動,因為并不確定被遮擋的邊緣以及面積到底有多少。

  竊以為Magic Leap在這些演示視頻中,雖然確實是實時渲染而且是實拍的,但是肯定對場景做了預先的精細掃描和建模,才能夠達到這么好的效果。

  這也是平時在看SLAM項目的時候的一大問題:演示視頻或者場景由于有事先特定的優(yōu)化,能夠實現(xiàn)比真實使用中好得多的效果,有的時候限于時間因素不能反復測試,經(jīng)常會被這樣的“小把戲”欺騙,等真的詳細DD的時候,又發(fā)現(xiàn)了這樣那樣技術上難以克服的問題。

  2.關于太陽系的這一段視頻也是非常有趣的,展現(xiàn)了Magic Leap的“光場顯示”技術,即在不同的景深上可以成像。演示視頻中一會兒太陽很清晰,一會兒地球很清晰,是很明顯的光場顯示技術的應用。

  這里又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了,不是說好了用光波導的嗎?光場技術到底是什么情況?實際上Magic Leap確實是有很深的光場顯示包括光纖顯示技術的儲備,但是由于種種問題,離真正產(chǎn)品化路還非常遠,應該說這段視頻只是秀肌肉,短時間之內是不可能看到類似的產(chǎn)品面世的。

  光場顯示其實國內有團隊在做,我也在中科院某所看過類似的Demo,整個光學系統(tǒng)就比目前的頭盔還大,還只能實現(xiàn)7個焦距上的光場顯示,完全不具備產(chǎn)品化價值(Magic Leap據(jù)說要好很多)。

  而光纖顯示,大家從光纖的屬性上其實也能推測到,這么脆弱的介質,稍微用一用就會有變形,錯位等等的問題,產(chǎn)品化的路也很漫長。

  3.關于其他的演示視頻

  其實除了鯨魚那段演示視頻確實是太浮夸了之外(其實你想象所有人都戴著眼鏡但是P掉了就好),其余無論小象的demo還是機器人大戰(zhàn)的demo,都是在目前的技術環(huán)境下可以實現(xiàn)的,大家完全不必對技術這么悲觀,這段算勉強洗個地。

最后,最重要的是MR(混合現(xiàn)實)的未來

  之所以說了這么久Magic Leap的故事,是因為MR讓我振奮。以下簡單說說我的觀點:

  1.VR、AR殊途同歸,未來只有MR。

  設想一下,VR一體機和AR眼鏡,最主要的區(qū)別是什么呢?其實就是一個是透明的,一個是不透明的。

  目前來看VR擁有更大視角以及不透明的視野,而AR眼鏡視角小,但是能看到現(xiàn)實世界。無論VR還是AR的創(chuàng)業(yè)者,都很明白空間視覺的重要性,因為它本質上就是用戶體驗,更大的視角,更透明的世界,他們都想要。

  另一方面來說,眼球追蹤,手勢識別,全景音效以及更好的人體工學也都是所有從業(yè)者共同追求的,未來會成為所有HMD產(chǎn)品的標配。而大視角、高分辨率也會是所有產(chǎn)品的一個共同追求。

  這樣看來,透明或者不透明,其實就不是問題了,只要多做一個遮罩,甚至是鏡片上附一層可調透光度的膜,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目前所有VR/AR從業(yè)者所努力的方向可以說是統(tǒng)一的,那就是VR與AR合二為一。

  2.從實際技術演進來看,MR設備更容易成熟。

  2016-2017年,VR行業(yè)在國內可以說從天堂到地獄,從16年初的萬人空巷到17年初的慘慘戚戚,客觀上反映了VR設備在普及上遇到的問題,其中最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眩暈感遲遲無法解決,用戶的平均使用時間基本上在15分鐘左右,根本無法支撐真正優(yōu)質內容的產(chǎn)生,從而導致了惡性循環(huán)。

  在我看來,眩暈感或許是5年內VR設備無法邁過的門檻,除非用類似萬向跑步機的外設,否則簡單的“房間級”追蹤,還是無法完美解決用戶的暈動癥問題。藥物可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案。而MR設備則不同,能看到外面的場景包括相對小很多的FOV,都會讓用戶在實際使用中更容易接受。

  3.PC、手機之后,下一代計算平臺將會是以語音交互為核心的HMD產(chǎn)品。

  如果你留心看CES 2017,一個很大的改變就是AR作為一個單獨的品類開始參展,ODG,Lumus,Vuzix,Sony,Infinity AR,Occitipal等等,成為了CES 2017少有的亮點。今年VR參展的數(shù)量很少,不過用VR進行展示的企業(yè)很多,VR已經(jīng)變成一個Feature。

  無論是Oculus開始招募AR團隊,還是蘋果要發(fā)布自己的AR產(chǎn)品,華為招募了前Oculus大牛做AR/VR/MR技術負責人等等,都清晰的說明了一個信息:巨頭正在跑步入場。

  正如之前所提過的,技術的邊界是趨同的,當巨頭們看到Hololens這樣的產(chǎn)品是可實現(xiàn)的之后,相關的創(chuàng)新包括探索也會層出不窮,相關的技術人才、技術儲備也會導致整個市場的百花齊放,我們正處在快速迭代的時代,科技水平的發(fā)展真的要用“日新月異”來形容。

  以語音交互為核心的HMD作為下一代計算平臺出現(xiàn)在尋常百姓家的日子,已經(jīng)越來越近了。


掃碼關注5G通信官方公眾號,免費領取以下5G精品資料
  • 1、回復“YD5GAI”免費領取《中國移動:5G網(wǎng)絡AI應用典型場景技術解決方案白皮書
  • 2、回復“5G6G”免費領取《5G_6G毫米波測試技術白皮書-2022_03-21
  • 3、回復“YD6G”免費領取《中國移動:6G至簡無線接入網(wǎng)白皮書
  • 4、回復“LTBPS”免費領取《《中國聯(lián)通5G終端白皮書》
  • 5、回復“ZGDX”免費領取《中國電信5G NTN技術白皮書
  • 6、回復“TXSB”免費領取《通信設備安裝工程施工工藝圖解
  • 7、回復“YDSL”免費領取《中國移動算力并網(wǎng)白皮書
  • 8、回復“5GX3”免費領取《 R16 23501-g60 5G的系統(tǒng)架構1
  • 對本帖內容的看法? 我要點評

     
    [充值威望,立即自動到帳] [VIP貴賓權限+威望套餐] 另有大量優(yōu)惠贈送活動,請光臨充值中心
    充值擁有大量的威望和最高的下載權限,下載站內資料無憂

    快速回復主題    
    標題
    內容
     上傳資料請點左側【添加附件】

    當前時區(qū) GMT+8, 現(xiàn)在時間是 2025-04-10 18:26:35
    渝ICP備11001752號  Copyright @ 2006-2016 mscbsc.com  本站統(tǒng)一服務郵箱:mscbsc@163.com

    Processed in 0.48415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聯(lián)系我們 - 移動通信網(wǎng) - 移動通信論壇 - 通信招聘網(wǎng) - 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