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永杰
近日,隨著Google第一屆Project Ara開發(fā)者大會的舉行及Project Ara的模組開發(fā)套件(MDK,Module Developer Kit)0.1版的發(fā)布,有關Project Ara模塊化智能手機的討論再次興起。盡管業(yè)內將Project Ara分析得相當透徹和專業(yè),但對于市場和用戶來說其最大的賣點無非就是差異化。例如用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自由定制智能手機中的芯片、攝像頭、閃存等,而且可以隨時按照硬件的升級隨時更換這些模塊。所謂想法很好,但還要市場和用戶買帳才行。
既然定制化是最大的賣點,這就意味著與目前手機廠商出售的智能手機相比,用戶在手機中任何可模塊化的部件上都應該具有盡可能多的寬泛的選擇。例如芯片,不同的廠商、不同的主頻、不同的核數(shù)等等;攝像頭方面,不同的廠商、不同的像素數(shù)、不同的功能等。當然這之中還沒有算上當前智能手機中某些附加或特殊功能中需要配置的各種傳感器。
總之,定制化需要配合的廠商、定制產(chǎn)品的種類繁多。那么這些廠商是否愿意配合呢?這無疑涉及到成本的因素,而成本和所需要的不同模塊的量又息息相關。但不幸的是,與成本相關所需定制化模塊(部件)的量是廠商,包括谷歌自己難以預估的。關鍵是相關廠商很難在這種模式中確定自己的盈虧平衡點。這就決定了相關廠商的參與和支持度不會很高,至少與目前具有品牌的智能手機整機廠商相比。畢竟這些廠商智能手機所需各模塊的量是確定的,至于說最終整機賣得好壞或者賺賠和部件廠商沒有任何關系。
此外,由于定制化模塊組成部件的差異性,還可能導致軟硬件兼容性的問題。其實這在之前傳統(tǒng)PC產(chǎn)業(yè)的DIY時代已是屢見不鮮。那么前期的適配性工作由誰來完成?如何確定是哪家供應商產(chǎn)品的問題和責任?一旦出了兼容性的問題,用戶應該去找誰?我們這里想說的是,由于定制化,Project Ara僅在出售前的兼容性測試及售后方面就存在不小的工作量和挑戰(zhàn)。而這些無疑會導致成本的上升。
第三依然是從用戶的選擇上,即便是它們找到了適合于自己的需求的模塊,但由于谷歌確定了事關智能手機外觀設計的骨架,讓智能手機作為消費電子產(chǎn)品,用戶在外觀的選余地大大降低,甚至會在差異化的同時,造成Project Ara模塊化手機外觀的同質化。要知道智能手機的外觀在用戶的選擇決定中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智能手機硬件日益同質化的今天和未來,外觀設計可能才是決定用戶換機的主要動力之一。雖然谷歌聲稱Project Ara模塊化手機的外殼會利用3D打印技術形成差異化,但對于用戶和相關廠商來說,什么樣的材質(例如是金屬還是塑料等)?備多少原材質(有多少用戶選購多少材質)?仍難以把握,這再加大相關廠商風險的同時,又會相應抬高成本。
第四由于定制化,谷歌聲稱用戶使用智能手機的周期會延長。不過我們認為作為時尚消費類產(chǎn)品,用戶不希望自己的智能手機使用過長的時間,至少從目前看,用戶更換手機的周期應該在12—18個月之間,這也是為何蘋果基本上要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去更新的自己的iPhone。此外,Project Ara這種模塊化更新延長用戶使用智能手機周期的作法也未必會受到相關廠商的歡迎。畢竟從不同模塊廠商的角度,希望用戶越快更新它們的手機模塊越好,因為新的產(chǎn)品的利潤要比舊的產(chǎn)品利潤高。還有一點不同忽略的是,定制化會導致用戶對于各模塊各代產(chǎn)品需求的差異,這可能又會導致不同代模塊之間的適配性問題。
最后,普通用戶對于各模塊的技術指標及如何選配缺乏專業(yè)的認知,就像PC的DIY更多是發(fā)燒友一樣,所以即便排除上述不利的因素,Project Ara充其量也僅是個小小眾的市場而已。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Project Ara給智能手機用戶提供差異化的初衷很好,但從用戶實際需求和相關廠商的角度看,這種差異化難以在實際運作中兌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