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三大運營商一個月前公布的“提速降費”方案被部分網(wǎng)民認為誠意不足,但這種方案究竟能落實多少,還是一個未知數(shù)。這是因為,有的措施沒有具體落地時間表;落實情況沒有納入考核問責,重視不夠;尤其是,資費下調(diào)會影響業(yè)績,運營商自然不愿意落實方案。
所以,對運營商“提速降費”,我們不能太樂觀。要想讓工信部與運營商的各種“提速降費”措施完全落地還需多種改革“倒逼”,比如說,改革考核指標。目前盈利能力仍是三大運營商最重要的考核指標,在這種“唯利潤論”的考核導向下,運營商既不會拿出有誠意的“提速降費”方案,也缺少落實方案的動力。
我們要意識到,三大運營商是企業(yè),不是公共部門,作為企業(yè),又是上市公司,一方面三大運營商要對自己的股東負責,努力追求利潤。另一方面,運營商又面臨著國資委的利潤考核壓力。數(shù)據(jù)顯示,去年全年三大運營商日賺3.8億元,而今年一季度三大運營商日賺3.5億元,可見,盈利能力在下降。
要想運營商以“真刀真槍”的態(tài)度“提速降費”,必須改革目前的考核指標,降低盈利能力方面的考核比重,增加社會責任方面的考核比重。否則,運營商會陷入尷尬境地,一邊是工信部要求“提速降費”,一邊是國資委要求提高營收水平。
如果不改革考核指標,不僅“提速降費”方案難以百分之百落地,而且還可能會滋生出各種“奇葩”的似降非降的收費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