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詐騙年底呈走高趨勢 北京江蘇設110專線

  電話詐騙年底呈走高趨勢

  ■本報記者 翁佳焰

  從“綁架勒索”到“出車禍匯款”,電話詐騙沒有使不出的招。眼下,就連最令人談之色變的“甲流”疾病也成了賊眼溜溜者們的可乘之機,其所用手機經(jīng)查多屬福建地區(qū)。據(jù)《法制日報》的報道,近日,一通以“你的孩子在學;技仔虷1N1流感,現(xiàn)已被隔離,在醫(yī)院救治,請迅速匯錢”為內容的匿名電話在新疆部分地州市不斷響起。報警的學生家長們反映,撥打電話的男子自稱學校工作人員,口吻極具仿真性。

  防不勝防的電話詐騙和緊隨其后的嚴打整頓仿佛在玩一場“貓和老鼠”的游戲。前者跑,后者追。一只倒下,另一只換了馬甲繼續(xù)跑。為此,北京市公安局近日也出防騙新招:110報警服務臺變身反詐騙專家咨詢席。江蘇省常州市警方還與電信部門聯(lián)合開發(fā)出“防電話詐騙語音提示系統(tǒng)”。兩套方案都有不錯的反響和收效。

  這能否給屢禁不止的電話詐騙劃上句號?相關部門的專項整治工作開展已久,防騙體系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正如“甲流”橫行不單需要治病良藥,更需要接種疫苗一樣,有沒有防患于未然的防騙體系也給市民們各“打上一針”,這也許比任何猛烈的事后舉措都更能標本兼治。

  從“出車禍匯款”到“甲流住院”:電話詐騙馬甲眾多

  較此前常見的“出車禍匯款”,眼下以“甲流”為幌子的作案伎倆被稱作電話詐騙的新變種。據(jù)了解,此類案件有兩大特點:一是作案多集中于上午上班時間,利用學生家長此時無暇到學校了解并核實詳細情況屢屢得手;二是作案目標極具針對性。詐騙分子能基本掌握行騙對象的姓名、聯(lián)系方式、家庭情況等個人資料,令人一時難辨真?zhèn)巍?/p>

  不止在新疆,不只是“甲流”,眼下全國各地各種巧立名目的電話詐騙都令人防不勝防。在福州,來自《海峽都市報》的報道稱,林先生近日反映,“騙子冒充綁匪,來電說綁了我兒子,要5萬贖金。我偷偷給孩子打電話,可電話那頭還是綁匪的聲音,不由我不信。匯錢后我才發(fā)現(xiàn),孩子好好的。難道剛剛我家電話被‘遠程遙控’了?”

  在北京,來自《北京青年報》的報道稱,蘇女士近日遭遇了“手機一直帶在身邊,卻無法正常使用,還被人用自己名義和號碼向自己手機聯(lián)系人發(fā)送幫忙充話費信息”的離奇詐騙,充入的2000多元話費不知去向。

  眾多馬甲的偽裝下,電話詐騙的金額急劇上升。在常州,據(jù)常州市公安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電話詐騙近一段時間以來高發(fā),有的市民甚至一次就被騙85萬元。

  在北京,據(jù)初步統(tǒng)計,僅今年1到3月,市民就被騙走6800萬元。該市全年被騙金額預計不低于億元。

  利用高科技手段和冒充各領域工作人員成為各類電話詐騙眼下的最大特點。相關人員還透露,近期破獲的案件還呈現(xiàn)境內外犯罪分子互相勾結的新走向,讓人堪憂。

  北京、江蘇出新招:110專線和黑名單攔截齊上陣

  市民的高漲呼聲中,防騙系統(tǒng)的完善創(chuàng)新成為眼下主對策。從北京市公安局獲悉,今后北京市民遭遇電話詐騙或無法辨明來電真假時,可第一時間撥打110報警電話,接警員會立即將電話切到反詐騙專家咨詢臺,由相關專家和民警為市民答疑解惑,對報警市民進行勸阻,幫其減少損失。這是北京市公安局新近推出的打擊防范電話詐騙新舉措,由反詐騙專家組成的在線團隊幫市民解套,及時把握犯罪規(guī)律和動向,為警情研判和偵查破案提供準確信息。

  從常州市公安局獲悉,江蘇省常州市警方與電信部門近日聯(lián)合開發(fā)了一套“防電話詐騙語音提示系統(tǒng)”,對被列入“黑名單”、涉嫌詐騙的電話號碼進行語音提示攔截。

  “黑名單”有兩種收集途徑:一是公安部門將今年3月份以來掌握的詐騙分子使用的電話號碼提供給電信部門,存入電信部門的數(shù)據(jù)庫;二是該系統(tǒng)具備自動檢測功能,當發(fā)現(xiàn)同一號碼同一時間段向眾多用戶撥出時,就會將其列入疑似電話號碼名單并儲存在數(shù)據(jù)庫。

  兩大防騙新舉措成為眼下監(jiān)管新思路,備受市民歡迎,也在實際使用中收到一定成效。

  防騙體系別成事后諸葛:防患于未然是根本

  這是否能成為斬斷整條電話詐騙利益鏈的法寶?以常州市的“防電話詐騙語音提示系統(tǒng)”為例,盡管其自10月15日起啟用至今,已成功攔截詐騙電話近20000個,但市民仍能對該系統(tǒng)收集黑名單的方式反問:第一,公安從今年3月以來掌握的詐騙分子手機號畢竟有限,漏網(wǎng)之魚仍能繼續(xù)行騙不被攔截;第二,不法分子極少用同一個號碼長期作案。因此,即便號碼被攔截,詐騙分子完全可以啟用新號繼續(xù)行騙;第三,該系統(tǒng)具備的自動檢測功能確實能在最短時間內發(fā)現(xiàn)可疑號碼,但可疑號碼被記錄在案前,不少接到電話的用戶恐怕已經(jīng)上當。

  本質上,這仍頗有“事后諸葛亮”之嫌,“貓和老鼠”的游戲似乎仍在繼續(xù)。北京方面的情況也有類似之處。

  其實今年以來,相關防騙舉措、系統(tǒng)都在陸續(xù)被推出,盡管各有收效,仍難斬斷電話詐騙的根只能說明,“堵”不等于“防”。就像負責銀行網(wǎng)點安全的巡警們所說的,一個市區(qū)的ATM機數(shù)量太多,無法做到一對一看護。

  再猛烈的事后嚴堵或案發(fā)時的防范,都難以達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的效果,這恐怕是電話詐騙屢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對此,除了防騙系統(tǒng)應做好前瞻性準備,運營商把好關,市民提高個人警覺,保護好個人資料也是構建整個防騙體系的重要組成。


微信掃描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掃碼關注5G通信官方公眾號,免費領取以下5G精品資料

本周熱點本月熱點

 

  最熱通信招聘

業(yè)界最新資訊


  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