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未來會對滴滴造成多大的沖擊?

  歡迎關注“創(chuàng)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王新喜

共享單車現(xiàn)在火了,成了投資人追捧的風口,筆者此前已經分析了共享單車的模式就是被資本逼迫著走向了一個無聊的場景:瘋狂融資——造車——投放——再融資——再造車——再投放的死循環(huán)的競爭模式之中,這種模式的本質只不過是陷入到西西弗斯不斷推著石頭上山的困境之中。隨著規(guī)模的擴大,會陷入到重資產模式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

但對資本市場來看,共享單車的這個模式和滴滴太像,盡管當前共享單車的本質還是租賃單車。但資本市場在沒有更好的移動互聯(lián)網項目的情況下,至少它看起來像是個不能錯失的爆款與市場機遇,因此,不管能不能賺錢,盡管不斷燒錢造車帶來上的成本投入上困境,能不能成都得賭一把。共享單車熱潮的興起,包括摩拜單車、ofo 兩家公司融資一路走高就是這個原因。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資本捧起了滴滴之后,轉而再投向了共享單車,正是因為模式有點像,可能會給滴滴帶來一定的沖擊。

共享單車與專車,它們面對的用戶群與用戶通勤需求是一樣的

眾所周知,滴滴定位的是出行市場網約車平臺,共享單車定位的是短途出行。而且從當前來看,都是解決上下班通勤的剛需。早前有報告指出,地鐵站/車站與目的地之間的通勤是用戶使用共享單車頻率最高的出行場景,61.3%的用戶單次騎行距離在三千米以內。根據上海體育學院于去年發(fā)布的《自行車運動產業(yè)發(fā)展報告》顯示,全國騎行愛好者僅 600 萬人。從人口基數(shù)上來看,通勤市場目前要大于運動市場。

因此,共享單車與專車,它們面對的用戶群與用戶通勤需求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長途和短途的差別。用戶選擇滴滴,是因為滴滴能作為公交、地鐵、出租車之外的一種補充,之所以說補充,是因為當普通用戶在前面三種出行方式沒有太大的困難或者非高峰期打的揮手即停非常便利的情況下,一般會選擇前者,在高峰期打不到出租車、公交地鐵擁擠的情況下,會選擇呼叫網約車。

但當前用戶使用單車的需求也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部分用戶會在前面幾種出行方式都遭遇困境的情況下,即在高峰期打不到出租車、公交地鐵擁擠的情況下,或者專車在高峰期加價或者打不到專車的情況下不得已選擇共享單車。但當前的共享單車有一個問題是,單車用戶目前的最大痛點是想騎車的時候周圍沒有,占55.2%。

從單價到市場容量兩者不在同一層次,但單車正在搶專車的用戶群

所以我們看到,當前摩拜ofo等共享單車都在瘋狂投入造車大戰(zhàn),如果按照現(xiàn)在的進度,即此前有數(shù)據顯示出當前整體市場上共享單車給自行車行業(yè)帶來了200萬輛/月的需求,也就是說每年產出1200萬輛共享單車,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發(fā)展下去,至少在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在一到2年內共享單車覆蓋率與投放量會逐漸飽和,未來單車出行最大痛點可能會逐步得到解決。那么在這個時候,可能就到了共享單車與滴滴暗戰(zhàn),搶奪短途隨機需求的存量用戶的時候了。

并且根據此前第三方數(shù)據研究機構比達咨詢日前發(fā)布的《2016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研究報告》指出,預計2017年共享單車市場用戶規(guī)模將繼續(xù)保持大幅增長,年底將達5000萬用戶規(guī)模。

我們知道,早在去年年底春節(jié)前后,滴滴打車的“高峰加價”遭遇人們瘋狂吐槽與投訴。不少消費者投訴,在春節(jié)之前的非高峰時段,也很難打到車或者需要不斷加價才能打到車。而我們知道,高峰加價事實上也是滴滴在平臺補貼消失的情況下,司機高峰期上路動力不足或者說針對短途乘客接單動力不足,平臺對司機端掌控力趨弱的體現(xiàn),而相信不少市民也能體會高峰期出租車司機拒載的情況,共享單車也恰恰在這個時候肆意生長不斷圈占用戶,顯然也是匹配了這部分用戶的出行需求。

相對于市場容量來看,滴滴的市場容量是億級別的,早在去年5月,滴滴就透露有3億多注冊用戶和1400萬司機。而共享單車的市場容量大概在7000萬左右。(注:城鎮(zhèn)人口中每百戶居民擁有65輛自行車,滲透率為65%。假設無自行車居民中,其中一半有使用共享單車出行的需求,估算大概用戶規(guī)?偭吭7000萬左右。)其次,兩者的現(xiàn)金流不同。滴滴客單價是10元級別,而共享單車則是0.5元級別。從單價到市場容量兩者不在同一層次,但面對的用戶群是一樣的。

在當前大量o2o項目遇冷的情況下,共享單車卻在資本寒冬中逆勢走紅,某種程度上說明,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設乃至網約車的發(fā)展,仍然沒有滿足人們多樣化的出行需求,或者說,共享單車在短途出行這一細分領域的優(yōu)勢已經在蠶食原本屬于滴滴的用戶群。

滴滴選擇投資已有一定話語權的ofo,一方面以規(guī)避風險,防止在出行領域滴滴尚未涉及到的業(yè)務板塊中殺出一個強勁對手來瓜分自己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已經涵蓋了多種出行方式的滴滴可以通過投資ofo來擴充版圖,覆蓋到滴滴還未涉足的領域。

從當前來看,相對比摩拜ofo,滴滴更像共享經濟,當前的共享單車還是租賃經濟,但共享經濟與租賃經濟都需要形成規(guī)模效應與網絡效應,以更加性價比的方式才能更好的維持用戶的活躍度與穩(wěn)定性。否則就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比如在共享單車層面,你要求存299,我只要存99就更能更吸引用戶轉移,但我的車多,找車更方便我就會可能不在乎這個押金上的性價比,因此雙方都在補貼上與車輛投入上展開肉搏大戰(zhàn)。理論上,這依然在依賴商業(yè)模式上的競爭缺乏技術等其他方面的競爭壁壘來構成自身的核心優(yōu)勢。

滴滴要解決的,是更好的解決高峰出行,而非人為劃分三公里的界限

相對來說,單車比專車更具性價比,而且一旦在車輛投入上達到市場所需的容量,也容易形成用戶習慣與規(guī)模效應。而規(guī)模效應起來之后,前面提到,由于租賃單車與滴滴等網約車平臺所面對的是幾乎是一致的用戶群體(上下班通勤上班族與學生),它的市場用戶需求是一致的(高峰期打不到車、公交地鐵過于擁堵)、唯一不一致的是長途與短途上的區(qū)別,如果說專車市場并沒有解決高峰期用更加性價比的價格解決打車的難題,那么這其中的一波用戶規(guī)模效應可能就會倒向單車。

ofo和滴滴的投資方經緯創(chuàng)始管理合伙人徐傳陞曾經表示,“滴滴一直在思考最后三公里的解決方案,因為專車和出租車實際上是三公里距離外的”。但事實上,用戶對于三公里之內的短距離同樣有快速抵達目的地的需求,對于用戶的高峰出行剛需來說,3公里之內,同樣是專車和出租車的覆蓋人群用戶。因此,滴滴要解決的,是更好的解決高峰出行,而非人為劃分三公里的界限,區(qū)分專車用戶與單車用戶的邊界。

另一方面,滴滴如果因為在用戶穩(wěn)定與活躍度上下降,分攤到單個司機的平均收入下降,也可能導致司機的活躍度下降,進而影響到滴滴平臺的規(guī)模效應與網絡效應。所以說,由于滴滴與共享單車定位于同一市場用戶群體與市場需求,需要依賴用戶規(guī)模效應來維持運轉,單車與網約車,其中任何一方的活躍度上升會導致另一方的用戶規(guī)模效應與用戶群的穩(wěn)定性。從目前來看,摩拜ofo進入北上廣深后的日均活躍用戶增長非常明顯。在一線城市之外,二三四線城市的的共享單車的確還沒遠遠沒有達到容量飽和的狀態(tài),所以我們看到在摩拜ofo從北京上海城市切入之外,包括 Bluegogo、永安行之內的共享單車項目開始從深圳、成都等城市入手投入大量單車。

滴滴的隱憂

而這在未來對滴滴可能構成某種隱憂。某數(shù)據顯示有48.7%的消費者在使用單車之后短途出行頻率增加,體現(xiàn)出共享單車對于消費者主動的短途出行有明顯的刺激作用。那么這能否說明,在沒有共享單車出現(xiàn)之前,它們中許多人原本會是屬于滴滴的用戶呢?這也是滴滴投資ofo彌補其現(xiàn)有業(yè)務的缺口的重要原因。滴滴雖然可以通過資本注入將ofo納入到平臺出行的品類之中,但本身不掙錢的共享單車如何與滴滴建立分成雙向盈利模式又是一個難題以及ofo未來如果持續(xù)壯大可能并非滴滴所能完全掌控的,況且,另一個影響因素在于,騰訊此次選擇站在了滴滴的對立面投了摩拜。

盡管如此,在當前的城市環(huán)境下,自行車也只能是出行市場的補充而不會是主流,平安證券研報此前指出,粗略估算共享單車的市場空間大概在120億元至200億元,這個市場空間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當前單車的市場蛋糕與容量很難對滴滴的體量造成巨大的沖擊,這決定了資本大力押注背后的泡沫危機。

馬化騰不久前表達了他的焦慮,就是技術的進步才有可能保持戰(zhàn)略方面的制高點,否則當下一個趨勢浪潮來的時候,能不能做得成在于你能否掌握技術。這對應到當前的出行市場亦然。無論是租賃單車還是共享專車,從本質上來看都是商業(yè)模式上的競爭與比拼,所以需要不斷投入補貼與車輛來圈用戶。但如果能夠從商業(yè)模式的維度跳出來,在商業(yè)模式沒有建立壁壘的情況下,其中一方以更先進的技術來改善用戶體驗,這個可能才更容易形成競爭壁壘。

共享單車未來顛覆效應決定于當前的單車租賃公司能否找到更好的盈利模式化解未來持續(xù)投放車輛所帶來的成本與現(xiàn)金流、資金鏈危機,能否通過商業(yè)模式與更好的技術結合起來建立壁壘,真正發(fā)揮閑置資源分享使用、滿足公眾利益、社會效益最大化的作用。

而以滴滴為主的網約車的隱憂卻在于當前網約車司機有錢賺,市民出行性價比高的紅利風口正在過去,而用戶短途出行對于共享單車的習慣性選擇與用戶的跟風從眾效應正在形成,加之共享單車由于市場熱度帶來的網絡效應、規(guī)模效應以及入口效應也會對滴滴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這個影響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它的這種用戶入口效應與規(guī)模效應也可以視為在蠶食與瓜分原本屬于滴滴的用戶群、市場份額甚至盈利規(guī)模,滴滴應該對此感到焦慮并有所改變與行動。


微信掃描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掃碼關注5G通信官方公眾號,免費領取以下5G精品資料
  • 1、回復“YD5GAI”免費領取《中國移動:5G網絡AI應用典型場景技術解決方案白皮書
  • 2、回復“5G6G”免費領取《5G_6G毫米波測試技術白皮書-2022_03-21
  • 3、回復“YD6G”免費領取《中國移動:6G至簡無線接入網白皮書
  • 4、回復“LTBPS”免費領取《《中國聯(lián)通5G終端白皮書》
  • 5、回復“ZGDX”免費領取《中國電信5GNTN技術白皮書
  • 6、回復“TXSB”免費領取《通信設備安裝工程施工工藝圖解
  • 7、回復“YDSL”免費領取《中國移動算力并網白皮書
  • 8、回復“5GX3”免費領取《R1623501-g605G的系統(tǒng)架構1
  • 本周熱點本月熱點

     

      最熱通信招聘

      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