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通信網(MSCBSC)訊 如果沒有親自接觸這群人,而只是道聽途說些“感動”的故事,是無法體諒這些從玉樹高原上下來的人。而為了還原真實,中國移動青海公司綜合部總經理李林乾和他的一些同事向記者面對面講述了他們的真實故事。
如果來余震我就從辦公樓里跳下去
“出發(fā)時帶了一根黃瓜,后來大家認為是最好吃的東西”,4月19日,坐在記者面前的李林乾大口地嚼著一塊黃瓜。而這顯然是親歷玉樹抗災數(shù)天后的自然反應。
“我是第二天趕到玉樹的,當時與我們青海移動總經理鄭愛軍一起到達災區(qū),鄭總與每一個玉樹分公司員工都握手,因為我們員工地震時遇難1個,還有1個員工受傷,不少人家里都有家屬傷亡,每個人心情都很沉痛,不管怎樣,盡量給員工們一些安慰”,李林乾說。
“災情用慘烈來形容,中國移動玉樹分公司的建筑物沒倒,但裂痕到處都是,周邊差點的房子基本上都夷為平地,我們辦公樓是磚混結構,實際上就是一危樓”。
但很多網絡設備以及其它辦公設備都在辦公樓里,得經常進去。只是樓里很多地板都是活動的,很可能就一腳踩空下去了,進去時需要小心翼翼。
“我發(fā)稿子每天在這個危房里發(fā),進去后幾分鐘,發(fā)完后就趕緊跑出來”,負責發(fā)布媒體信息的一位中國移動員工則如此說。
“我第一次進辦公危樓時,我問還呆在樓里監(jiān)管網絡的一位本地員工,余震來了怎么辦?他說,到時我們倆就一起跳下去,因為真要來大的余震了,也沒別的路可走,跳摟是最快的反應。反正就5米,跳下去不會有事”。
一天過四季
從后來的角度來看,對災區(qū)的救援有準備充分的地方,也有準備不充分的地方。
“所有救災隊伍自己把每個人所需要的食品、帳篷都帶好了,沒人想給災區(qū)添麻煩”,負責后勤保障的李林乾說。
例如中國移動西藏公司薛平副總經理帶隊的西藏移動通信搶險先遣組是外省移動救援隊中第一個到達玉樹的。薛平帶領的車隊坐了半天多車,達到玉樹下屬的曲麻多。當?shù)赜芯湓,“曲麻來,曲麻來,進去出不來”。由于出發(fā)時本來做了充分準備。薛平一行不僅順利到達,而且當場就攜帶了4部衛(wèi)星電話、4臺小型應急油機,以及部分藥品、食品。而當時,像油機就是通信保障最急缺的。
準備不足的主要一些個人生活用品。“來的時候沒想到這些事情,在家隨便收拾下就出發(fā),像衣服就沒帶夠”,14號晚上就從北京啟程的中國移動網絡部副總經理李威如此說。
而玉樹這些天的天氣一直變化多端!耙惶旖涍^四季,早上很冷,穿棉大衣,中午時熱得穿襯衫,傍晚涼爽得像初秋,深夜又得穿成‘全身武裝’,也不一定管用”,李林乾回憶說。
“我沒有睡袋,穿著棉大衣睡,腳上還穿著棉鞋,但晚上照樣凍醒,每天本來就要兩三點睡,早上六點多天亮就起床,其實也睡不著,睡了也白睡”。
“開始幾天都是吃干糧,后來我們好不容易找個個鍋,熬了鍋稀飯,每個人終于吃了點熱東西,感覺比鮑魚魚翅還香”。
“按道理高原反應嚴重的地方要喝水,但我們都不敢喝水,因為沒廁所了。特別是晚上,太冷,不敢出睡袋”。
兩名救援員工已抬下玉樹
“以前我去過兩三次西藏,有一些高原工作的經驗。這次在玉樹搶險救災工作了幾天,在回來的飛機上,我才覺得精神疲憊。之前在玉樹,高壓工作下,一直還沒覺得。來的時候以為只有2000多米,聽說當?shù)睾0?000多米之后,心里涼了一截,就怕躺下,還要當?shù)鼐戎摇,中國移動網絡部副總經理李威如此坦承地談了他在災區(qū)的真實感受。
“在高原上感覺冷,經常頭痛,不過,說句實話,我們已經比災民強了,可想而知災民的情況。所以,我們的一些物資運到后,一部分就直接給了當?shù)卣蜑拿瘛薄?/P>
“比我們艱苦得多的是一線的搶險施工人員,站沒地方站,坐沒地方坐。搶修光纜時,員工都在那守著,無論氣溫降到零下十幾度,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機場到玉樹的通信保障太重要,有一個基站在懸崖上,晚上幾十個人跑去搶修”。
“還有一個基站,四周房子全倒塌了,就是基站沒倒,沒電,靠員工冒著危險進去后把電發(fā)著后才出來。所有人為此捏了把汗。”
“19日我們又組織了一批黃瓜和西紅柿送到,總是吃干糧,誰的胃也不舒服”。
“每個人都很辛苦,到現(xiàn)在,有個懷孕6個月的女員工在玉樹工作。我們就準備了幾個手機充電和免費打電話的地方,她一直在一個服務點守著。我們讓她離開玉樹,她說,‘我走了怎么辦,這兒怎么辦’。
而說這話時,4月19日下午16:30左右,兩名中國移動災區(qū)施工員工已經被抬下玉樹,送至西寧住進醫(yī)院。(責任編輯:陳文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