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技術愈加發(fā)達的當今社會,反而加劇了缺少網絡覆蓋的偏遠地區(qū)與發(fā)達社會間的差距。
最近Google和Facebook兩個巨頭公司的均發(fā)起了相關項目,GoogleProject Loon,和MarkZuckerberg成立的Internet.org組織,致力于借助空中網絡基站為世界上網絡不暢的偏遠地區(qū)提供互聯網服務。
ProjectLoon計劃通過熱氣球給偏遠地區(qū)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人們通過使用安置于家中建筑物上的特制網絡天線,讓信號從天線發(fā)射到熱氣球,再由氣球返回數據傳送進入全球因特網中。Internet.org也是使用類似的方法,唯一的不同就是,計劃利用無人機作為傳輸媒介。
搭建空中全無線網絡的優(yōu)點是顯而易見的,成本低廉,不會遭到人為破壞,不用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搭建基礎設施。但是諸如此類的全無線網絡,究竟只是宣傳的噱頭,還是能夠真正實現幫助網絡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目的呢?
空中全無線網絡的工作原理
雖然說全無線網絡看上去像有些異想天開,但是技術概念的緣起并不是空穴來風。多年前,一個擁有頂尖航天工程師、光學專家、計算機科學家的工程團隊,成功為美國軍方搭建了寬帶無線網絡。該網絡能夠支持200km內的飛機與地面衛(wèi)星基站的數據傳輸,同時速度保持在10Gbps到80Gbps之間。該項技術也成為空中全無線網絡傳輸發(fā)展的里程碑。
困難
在長距離傳輸中保持穩(wěn)定的高帶寬。
Project Loon和Internet.org面臨的最棘手問題是,如何選擇最匹配合適的無線網絡技術,偏遠地區(qū)用戶的通信數據將會在空中平臺聚合,接著從這里出發(fā),數據將被傳送至下一個覆蓋更遠距離的熱氣球或者是無人機,最后再與地面上的基站連接,F今,能夠實現該功能的無線網絡技術相當有限,并且需要借助微波、毫米波或者FSO(自由空間光通訊系統(tǒng))的支持。
此外,這幾種方法都有著各自的局限:微波相對擁有較低的電容量;而毫米波和FSO經常會受到天氣的影響(毫米波在陰雨天氣不能正常工作,FSO的性能會被塵霧影響)。
維持可靠性強的網絡環(huán)境
如何在天氣多變的情況下保證無線數據傳輸信號優(yōu)良、不丟包,將會是項目的另一個挑戰(zhàn)。電信工業(yè)的研究員們已經嘗試了一系列不同的方法,來優(yōu)化無線網絡技術的正常運行時間。
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兩個無線網絡傳播媒介相結合(例如光和毫米波),二者能補償對方的缺點,并且不干涉彼此的信號。對比與那些采用一種信號當作基礎主力,另一種信號作為后備支持的無線通訊系統(tǒng),基于這種設置的網絡,兩種信號的功能需要處于完全相同的位置,以保證即便是在長距離傳輸中,能夠提供光纖級別的網絡傳輸速度、質量和可靠性。
解決空中基站位移的問題
即便是相對固定的熱氣球也不能保持完全靜止,仍然會產生偏離原始基點的情況。雖然說這個問題看上去并不是技術上的什么難事,但實際確是困擾無線通訊甚至是軍事應用的重大問題。
當今許多高容量的無線網絡數據傳輸通常是窄電子束。為了配合空中平臺,數據傳播媒介必須能保持每個收發(fā)器之間持續(xù)性的數據連接,傳播距離越遠,實現的困難性越大。
Project Loon和Internet.org的網絡傳播距離至少都需要在幾英里以上。舉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系統(tǒng)能承受的誤差幅度究竟是有多么小。如果說兩個無線收發(fā)器之間間隔5英里,其中一個偏離正常位置僅僅只有1°,最后信號到達的目標位置將會比初始位置偏移將近500英尺;鹃g的距離越遠,容差只會更小。
結語
雖然說目前這種“空中基站”無論是成本控制,還是技術支持,除了軍方外都處于測試階段,但是我們還是要堅信,再大時代的引導下,“空中基站”走向民用通信,快了!
來源:無線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