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手機流氓軟件應痛下責罰之手

  工信部11月4日在官網發(fā)布的電信服務質量通告顯示,三季度發(fā)現涉及違規(guī)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惡意“吸費”等35款不良手機軟件,包括 百度 瀏覽器、百度手機助手、酷狗音樂盒2014等知名品牌,上述三款軟件均“強行捆綁推廣其他無關應用軟件”。(11月5日新華網)

  不管人們承不承認,公眾日常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智能手機:從起床的鬧鐘提醒,到學習的單詞背誦,再到工作的任務指派。與之相應,智能手機也日趨普及,尤其在我國得到迅速“落地”——去年,我國智能手機用戶首次超過5億人,成為智能手機用戶最多的國家。

  眾所周知,智能手機的功能基本靠軟件完成,因而跟智能手機一樣,手機軟件同樣競爭激烈,為搶占市場,各大軟件公司不斷推陳出新。一方面,層出不窮的手機軟件,滿足了人們生活、工作、娛樂、情感等多方需求,給公眾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附近有什么好吃的餐館,高鐵飛機余票多少價格幾何,最新最熱的新聞資訊,都可通過手機軟件找到答案。

  另一方面,泛濫的流氓軟件給機主帶來諸多傷害。強行捆綁推廣其它無關應用軟件,惡意吸費,未經用戶同意便收集和使用用戶個人信息,等等。一旦被流氓軟件“攻陷”,智能手機就不再是“帶著體溫的媒體”,而是隨時可能騙人錢物的“騙子”。從過往新聞報道看,不少手機詐騙,都是通過流氓軟件完成。前不久,青島一IT工程師就因“改號軟件”作祟,在40天內被騙上千萬。連“懂技術”的人都逃不過流氓軟件之殤,更遑論普通的機主。

  手機流氓軟件侵害了機主利益,擾亂了正當的市場競爭秩序,理應進行清理和責罰。不過,流氓軟件一是隱蔽,其安裝和運轉用戶不完全知情;二是強制,并沒有得到機主認可;三是持續(xù),一旦安裝往往無法正常卸載和刪除。這種未經許可、悄悄進行、賴死不走的軟件,即便是工信部問責督辦,依然屢禁不絕。譬如,工信部在今年二季度就曾通告80款問題軟件,并進行責任追究,然而三季度的技術檢測中,再度發(fā)現35款不良手機軟件。流氓軟件之“流氓”,可見一斑。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禁止流氓軟件“耍流氓”,還須多方著力。一則,加大對流氓軟件制造商的懲處力度。僅僅通過工信部的問責、工商部門的督辦依然不夠,行政問責之于流氓軟件的震懾依然不足,應將流氓軟件的治理納入到法律軌道,通過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為軟件的“流氓化”劃一道清晰紅線,必要時可以將其納入刑法評價體系之內,痛下問責之手,不給流氓軟件喘息的空間。二則,呼喚互聯網企業(yè)扭轉畸形生存之道。在互聯網“飛入尋常百姓家”初期,蕪雜的軟件市場上,強行捆綁雖不合理,但客觀上帶來了開疆拓土之效,可隨著惡意吸費、個人信息泄露等違法行為頻現,互聯網企業(yè)應盡快轉身,通過提升產品,用更貼心的設計、更完善的質量和更走心的服務,健康地贏得市場和用戶。

  流氓軟件關乎每一個手機用戶的人身與財產安全,理應大力整頓。加重責罰,重塑健康的手機軟件市場,方能還公眾以安全的手機網絡環(huán)境,“互聯網+”也才能真正惠及民生。


掃碼關注5G通信官方公眾號,免費領取以下5G精品資料

本周熱點本月熱點

 

  最熱通信招聘

  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