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吳江
一家美國公司因為行賄而被美國司法部處以高額罰金,這事兒乍一看來合情合理,行賄的公司認了罪,繳了罰金,整個案件似乎可以就此了結了,不過,當一起發(fā)生在中國的賄賂案,居然完全由美國司法部對其國內的行賄公司進行審理,而受賄的中國公司一方,卻安然無恙,逍遙快活,恐怕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
于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追問則是,既然作為行賄的一方,已由美國司法立案并審查完畢并付出不菲的代價,但作為受賄的中國通訊公司及政府官員一方,卻未見有任何的風吹草動。而按照美國司法部的調查結果行賄的記錄十分翔實。如此翔實的調查報告,弄清楚享受這些出國游的人員都姓甚名誰,來自哪家中國國有通訊公司?又是哪些官員成為數(shù)百萬美元行賄的獲益者?恐怕并非難事。
當然,中國畢竟不是美國,既然美國人的幽默中國人未必覺得好笑,美國司法部眼里的行賄案,到了中國司法部那里極有可能根本不入法眼。事實上,對于國內企業(yè)而言,請客戶旅游觀光,給政府官員出國提供些“贊助”,實在只能算是小事一樁,甚至不過是再正常不過的人情交往罷了。不難設想,假如UT斯達康是一家中國公司,顯然不會因為這點芝麻小事而背上“行賄”罪名,更不會因此而繳納不菲的罰金。
不過,UT斯達康的行賄案恐怕并不能因其在美國繳納了罰金便畫上句號。對于中國而言,這更是一個在反腐反賄賂方面借鑒國際慣例的契機。只有行賄者沒有受賄者的行賄案無疑是荒唐的,誰是“UT斯達康行賄案”的中國受賄者,無疑是中國司法部門必須接招的法律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