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藝玲
按發(fā)貨量計算,目前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在9月新機潮之后,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繼續(xù)增長,并且明年有望延續(xù)這一良好的發(fā)展勢頭。根據互聯(lián)網數據中心IDC發(fā)布的數據,今年中國智能手機發(fā)貨量預期為3.6億部,明年將增長25%,達到4.5億部。這勢必會進一步激化市場競爭。
從市場格局來看,目前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已經由前幾年的“洋品牌只手遮天”演化成了“土洋對攻”的局面,華為、聯(lián)想、小米等國內廠商的手機出貨量穩(wěn)步增長。當然,市場競爭時刻都在變化,拉鋸戰(zhàn)不會一直持續(xù)。眼下已經步入四季度,那么,在明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內的用戶爭奪戰(zhàn)中,本土廠商與三星、 蘋果 等洋品牌的抗衡中勝算幾何呢?分析來看,在市場份額上,本土廠商已斬獲頗豐,利潤卻一直是硬傷,不過,眼下4G發(fā)牌在即,高端市場將迎來新一波換機潮,國內手機品牌若能把握好機遇,占據先發(fā)優(yōu)勢,加速品牌打造,或能借高端機型擺脫利潤低甚至零利潤的困境。
明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或達4.5億部,市場競爭進一步激化
最近幾年國內用戶對智能手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基于此,各大國際品牌手機廠商爭先進入中國市場掘金,同時中興、華為、酷派、聯(lián)想、小米等國內企業(yè)自然也不會錯過此等良機。再加上三大電信運營商的補貼以及網絡覆蓋率提升等方面因素的驅動,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發(fā)展速度驚人,規(guī)模持續(xù)擴張,根據Canalys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第二季度,中國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108%至8810萬部,依然是全球最大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0%,增速居全球第二。
在9月份,蘋果公司推出了備受矚目的新一代iPhone,其中iPhone 5S在中國市場更是銷售火爆;三星電子旗下大屏智能手機系列Galaxy Note的第三代產品也與國內消費者見面了;國內廠商方面,小米手機3、魅族MX3、酷派大觀4、“全球首款配備旋轉攝像頭的大屏智能手機”O(jiān)PPO N1、HTC Butterfly S等新品的面世也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多選擇。可以預見,雖然目前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總出貨量以及各大市場所占比例的相關數據還沒有出來,不過這些智能手機新品必然會在國內市場上引起新一輪換機潮,導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進一步增長。
并且,4G牌照將于年內發(fā)放已是板上釘釘,為了能夠搶占4G先機,國內外廠商新一輪高端用戶爭奪戰(zhàn)已經打響,將再次驅動中高端機型出貨量的增長。數據為證。IDC數據顯示,得益于政府即將頒發(fā)4G牌照以及中國移動可能與蘋果公司達成iPhone銷售協(xié)議,4G網絡商用后,中國將出貨1.2億部智能手機來滿足消費者的上網需求,今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將達到3.6億部,到2014年,該數據將超過4.5億部,較今年的出貨量至少增長25%,其中蘋果公司的市場份額將翻番。
在國內智能手機總體出貨量表現出強勁增長勢頭的情況下,廠商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市場格局由“洋品牌只手遮天”演化為“土洋對攻”
早在2003年,國產手機曾掀起一波熱潮,在市場中的占比一度超過50%,波導、科健、熊貓、夏新等國產品牌經歷了一段輝煌的歷史,成為第一代國產手機的代表。在這一年,靠著技術模仿,國內廠商搶下了中國超過55%的手機市場。
但好景不長,緊接下來的2004年卻成為了國產手機品牌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上半年,全球元器件缺貨危機將國產品牌的生產計劃全部打亂,國內廠商只能坐看壟斷了供應鏈的 諾基亞 、三星、摩托羅拉等歐美韓巨頭攻城掠地;再加上本土山寨手機品牌的異軍突起,國內傳統(tǒng)手機企業(yè)腹背受敵;下半年,外資發(fā)動價格戰(zhàn),手機市場全面崩盤,國產品牌被打入了大量積壓庫存的死局。如今,當年的那些老品牌有的已經徹底轉型或退出手機行業(yè),比如科健、波導;有的則在謀求產品和營銷的改革,如夏新、康佳、TCL等。
近兩年國產手機終于又迎來了新一輪的銷售高峰期,重新開始揚眉吐氣。根據易觀智庫發(fā)布的《2013年第2季度中國手機市場監(jiān)測報告》顯示,第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銷量為7711萬臺,同比增幅高達101.9%,其中排名前三位的是三星、聯(lián)想、酷派,市場份額分別為18.2%、11.1%、9.8%;第四、五、六名則分別是中興、華為、小米。另據IDC、Gartner以及GFK等多家市場研究機構發(fā)布的研報顯示,2013年第二季度,在國內整體手機市場上,國產品牌智能手機的份額超過70%。
如今國內手機產業(yè)鏈基礎已非10年前可比,國產品牌憑借運營商定制、差異化市場布局和相對更強的產業(yè)鏈把控能力已經成為市場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市場格局也由前幾年的“洋品牌只手遮天”演化成了“土洋對攻”的局面,華為、聯(lián)想、小米等國內廠商的手機出貨量穩(wěn)步增長,小米、魅族等非主流品牌也越來越受關注。
本土廠商勝算幾何?
當前蘋果和三星兩大巨頭雖然仍是主流廠商,但并沒有出現缺乏突破性創(chuàng)新,市場份額增長見頂是遲早的事;諾基亞、黑莓、摩托羅拉等老牌手機廠商正處于拐點,前路未卜。在此形勢下下,國產手機品牌發(fā)展正當時。
國內智能手機市場上,目前本土廠商的市占率已經穩(wěn)步提升,但利潤和品牌打造卻一直是硬傷。不過,在4G時代,這一狀況有望得到改變。目前包括聯(lián)想、酷派等在內的國內廠商都在發(fā)力4G手機,期望能夠獲得先發(fā)優(yōu)勢,爭取更多高端用戶,擺脫目前的低端品牌形象,借機轉型高端手機市場。眾所周知,高端手機是品牌價值的體現,企業(yè)在高端手機上進行品牌打造,能夠賦予產品情感價值和差異化價值,從而引領整個手機產品線的發(fā)展。
當然,除了在產品方面發(fā)力之外,對整個手機產業(yè)鏈的把控力也是國內廠商需要增強的,尤其是研發(fā)能力。雖然從阿里云系統(tǒng)、聯(lián)想樂OS、魅族Flyme,到小米MIUI、 百度 云OS、錘子ROM等,國內廠商在打造自主操作系統(tǒng)的路上都在努力探索,但這些大多還是基于安卓系統(tǒng)的二次開發(fā),目前國內品牌在這個方面的核心技術還不夠,并且開發(fā)出來后如何讓市場接受也是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對此,業(yè)內人士建議,打造自主操作系統(tǒng)需要政府部門、運營商的支持,廠商也可以合作共同開發(fā)。
此外,從近年來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發(fā)展趨勢來看,運營商逐漸成為重要的產品渠道,各式各樣的補貼政策令國內手機市場銷售形式逐漸傾向于運營商簽約銷售方式。來自運營商的大訂單在刺激國產手機廠商飛速發(fā)展的同時,也令部分廠商產生了依賴性——與其投入人力物力自籌銷售渠道,不如借運營商東風,加大產能吃訂單。這樣的惰性心理使得國內手機廠商被運營商“綁架”,當運營商訂單“轉風向”,部分反應不及時的廠商就吃到了“抱大腿”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