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報記者 林斐 尤歆飛
2013年下半年以來,運營商和OTT服務提供商的競合愈演愈烈。伴隨著4G大幕的開啟、寬帶中國戰(zhàn)略的推進和移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微信、來往等OTT洶涌而來,不斷搶食著原本屬于運營商的蛋糕。越來越豐富的OTT應用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但是卻令運營商身陷低值化、邊緣化的尷尬。當矛盾日積月累,雙方的競爭與合作關系也變得更加微妙。
環(huán)境
2013年上半年,OTT與國內運營商的關系顯得有些劍拔弩張,“微信收費”事件就是突出表現,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2013年下半年,形勢出現變化,OTT和運營商之間的合作成為一條主線。
沒有永遠的朋友 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縱觀各國OTT市場的發(fā)展,運營商們正采用不同的方式應對OTT服務商帶來的沖擊,或強硬、或退縮、或中肯。
韓國的方式略顯強硬。在2013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的網民因為“微信收費”事件吵得熱鬧翻天時,韓國的通信主管部門則對OTT提供商動起了“刀子”。韓國通信委員會批準了韓國移動運營商們的請求,運營商可以向OTT語音服務提供商收取費用,也可以“掐斷”O(jiān)TT語音流,不向OTT語音服務提供商開放網絡。
歐洲一些國家的運營商則選擇了向用戶收費的模式,比如英國 沃達豐 規(guī)定,每月的電信資費套餐在40英鎊以下的用戶不得使用OTT業(yè)務,如果想使用就需要每月額外支付15英鎊。
當然,也有彼此擁抱合作的模式,運營商向合作方開放特定的管道,美國Verizon向OTT開發(fā)者提供Turbo Button管道加速API服務,開拓新的收入來源。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目光回到國內,2013年,微信的發(fā)展勢頭非常迅猛,目前微信有6億多注冊用戶,月活躍用戶達到2.72億。支付、游戲……微信的功能也不斷在豐富,對用戶的粘性越來越強。微信就是一切,這不是一句空話。
對于以微信為代表的OTT業(yè)務的發(fā)展,運營商開始嘗試與之合作。斗則兩傷,和則兩利,與其和OTT對立,不如協(xié)調好與OTT服務商的關系。2013年下半年以來,三大運營商與OTT服務商合作的步伐加快。2013年8月5日,廣東聯(lián)通與騰訊聯(lián)合推出了“微信沃卡”,開啟了運營商與OTT服務商合作的“破冰之旅”。緊接著,中國電信又聯(lián)合網易推出了“易信”業(yè)務,進一步深化了運營商和OTT提供商之間的合作密度。
在合作的同時,運營商也在為自己注入更多的互聯(lián)網基因,從2012年開始,三大運營商都紛紛新建或者擴建自己的互聯(lián)網業(yè)務基地,并隨之將其公司化,以構建適應移動互聯(lián)網市場發(fā)展的機制,開發(fā)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應用和內容。
賽立信通信研究員柯美君認為,運營商跟互聯(lián)網密不可分,運營商為了避免淪為管道,就必須有自己的產品。運營商有了基地,可以爭取更大的主動權。
對于運營商而言,試圖利益均沾已不可能,與互聯(lián)網公司取長補短更為現實。除了為自身根植互聯(lián)網基因外,加強產業(yè)鏈合作,打造大平臺成為運營商的另一路徑。
變局
毫無疑問,在4G時代,OTT產生的沖擊力會更大,也使得運營商未來的前景顯得有些撲朔迷離。流量和收入之間剪刀差問題是否能緩解?和OTT之間的合作是否能真正融洽,能真正探出一條路來?這些沉重的問題在壓抑著運營商的呼吸。
流量收入剪刀差 擴大?減緩?
對于電信運營商來說,流量剪刀差,也就是流量增幅和收入增幅之間失衡的情況讓他們心焦。中國電信科工委主任韋樂平去年上半年表示,2011年到2016年,全球范圍內預計流量增長18倍,而收入增長只有1.6倍。“流量增長與收入增長的剪刀差日益擴大,未來幾年的差距可能達到10倍以上”,韋樂平說。
4G LTE網絡的部署,是會緩解流量收入剪刀差還是會加劇呢?電信專家程德杰認為,4G網絡的部署將極大推動OTT業(yè)務的普及,剪刀差對運營商的影響進一步加大,電信運營商管道化趨勢顯著,將進一步壓縮傳統(tǒng)通信行業(yè)的盈利空間。
4G網絡的商用,會提升運營商的用戶APRU值,但是巨大的基礎建設投資讓運營商可能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緩不過氣來。相反4G網絡的高帶寬,會讓OTT業(yè)務迎來其黃金發(fā)展期。程德杰認為,在無法有效應對OTT侵蝕的情況下,4G所點燃的只能是運營商之間的戰(zhàn)火,卻為OTT和移動互聯(lián)網做了嫁衣。
華為商業(yè)咨詢顧問周菁透露,數據業(yè)務收入將占到電信業(yè)務總收入的48%,這包括基于接入的管道收入,以及移動內容、移動商務等增值收入。即便如此,面對流量與收入間日益擴大的剪刀差,管道挖潛是運營商改善利潤的重中之重。
賽立信通信研究員柯美君認為電信運營商應為OTT廠商提供定向的差異化計費。這種針對某個OTT業(yè)務的差異化計費可以為電信運營商解決兩方面的難題:一是如何合理地承載正在爆炸式增長的數據流量,二是如何經營和管理這些數據流量。這種合作方式需要電信運營商向OTT廠商“定向提供”有保障的網絡服務。
運營商與OTT合作 成功?失敗?
在OTT業(yè)務大肆來襲的狀況下,運營商選擇了合作。
2013年8月,聯(lián)通與騰訊合作推出聯(lián)通微信沃卡,這是“破冰之旅”。之后,中國電信與網易合作推出“易信”,這是運營商與OTT廠商合作最徹底的產物。
網易和中國電信之所以聯(lián)手合作,目的是為了取各自之所長,以抵御微信帶來的沖擊。合作以來,雙方也的確是拿出了各自的優(yōu)質資源來推動易信的發(fā)展。但兩家全然不同基因的公司如何完成真正協(xié)同合作,是易信面臨的最大考驗。截止到2013年11月底,易信總用戶數已經達到5200萬,日活躍率接近30%。但是,網易丁磊卻似乎不太樂觀,據傳出的內部郵件透露,丁磊給易信打了很低的分數。
2014年網易和中國電信會繼續(xù)加大資源投入,促進易信的發(fā)展。易信到底會有怎樣的表現受人關注,這不僅僅是一款產品的失敗與成功,而且關系到運營商和OTT服務商之間能否合作美滿。
與OTT合作的不僅僅是中國電信。去年9月,互聯(lián)網巨頭阿里巴巴發(fā)布了“來往”,之后與 廣東移動 、江蘇聯(lián)通、浙江聯(lián)通、湖南聯(lián)通談妥合作,向這四地的“來往”用戶贈送為期2個月和每月2G的定向流量包。
不過來往方面并沒有向外界透露合作的細節(jié),而據《IT時報》記者了解,目前用戶所獲得的流量,都是由來往自己來買單,而來往的內部人士還向記者透露,它們還和其它地方運營商在談類似的合作。
后三中全會的轉機
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積極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這種大背景下,OTT與運營商成立合資公司的可行度很高,通過合資,捆綁雙方的利益,緩解彼此之間的對立。
合資公司模式可行度很高
在未來的產業(yè)發(fā)展中,合作將是主旋律。作為國有企業(yè)的三大運營商和民營企業(yè)的OTT服務商,將發(fā)揮各自特點,優(yōu)勢互補。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積極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這種背景下,合資公司是可行性很高的發(fā)展模式。 中國電信 和 網易 合資成立浙江翼信科技有限公司并推出易信產品,已經走出了探索的第一步。雙方參股,在產品方面一同開發(fā)、一同運營、平分收益,共擔風險。未來的問題在于,如何協(xié)調好雙方合作中的關系,如何融合雙方的差異性,如何加強溝通、提升效率,這或許是雙方能否攜手走遠的關鍵。
除了合資公司外,運營商還可以將流量融入OTT服務商某一產品進行打包計費。目前,全球不少電信運營商已經開始部署這種“智能管道”式的計費控制功能,“微信沃卡”的定向微信流量,也采用了這種方式。這種合作的優(yōu)勢在于,通過一些排他性的合作方式,極大地提升其相較同類OTT更好地到達用戶終端的服務品質,并且能夠直接從合作方運營商巨大用戶群體中產生更多的流量導入,進而確立和鞏固其市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