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考錄取結果陸續(xù)公布,眾多考生也開始為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涯做準備。最近,林小姐購買了一臺小米手機,準備送給表弟以獎勵他考取了華南理工大學。然而,在表弟興高采烈地試用了幾天手機后,他卻發(fā)現手機經常出現發(fā)熱情況。“只要上QQ和刷一下微博,手機就開始發(fā)熱,幾分鐘過后就會很燙手!绷中〗愕弥@個情況后非常焦慮:到底手機為什么會這么容易發(fā)熱?是不是手機有問題?這對身體有害嗎?應該如何解決呢?
手機為什么會燙手?
據了解,手機發(fā)熱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在冬季,我們還可以調侃發(fā)熱的手機能拿來暖暖手,但是在如此酷熱的夏季,手機發(fā)熱實在令人頭疼,甚至有時手機熱得無法用手去拿。那么,到底是什么導致手機發(fā)熱呢?
首先,手機是一種電子產品,是電子產品都會發(fā)熱,筆記本電腦、臺式電腦、平板電腦等也是如此。在物理構造方面,手機內部空間更狹小,其內部組件如主板等,都必須裝載得非常緊密。而處理器和其它的組件都會在運行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熱,因為內部空間比較狹小,散熱普遍比較差。
一般而言,處理器運行得越快,它產生的熱量就越多,比如玩游戲(CPU、GPU持續(xù)高負荷運作)、長時間打電話(通信、射頻模塊持續(xù)工作)等。據了解,一般游戲愛好者的手機溫度(CPU運行最快的時候)維持在43℃—56℃(雙核)之間。
不發(fā)燙不代表散熱好
然而,市民感覺不到手機發(fā)燙,也不一定就代表手機的散熱性能好。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發(fā)熱量、散熱效率。據了解,金屬外殼的手機由于導熱性能好,因此容易讓市民感覺到發(fā)燙;而塑料外殼的手機導熱性能比較差,因此不容易發(fā)燙。相較而言,金屬外殼手機的散熱性能比塑料外殼手機的散熱性能強。
除此之外,周圍的環(huán)境溫度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使用手機的溫度感知,如果室外陽光很強或者溫度很高,都很不利于手機溫度的降低,所以說即使這時候只是看看新聞、發(fā)發(fā)微信,手機也可能會非常的燙手。
其實,只要是電器,沒有不發(fā)熱的,如果發(fā)熱溫度太高,那就是不正常。如果電池在正常使用情況下發(fā)熱,可能是電池內部出了問題,建議市民更換電池。
手機殼會不會影響散熱?
據悉,手機散熱能力要依照不同使用環(huán)境來分析。手機內部的熱量傳遞到手機表面是一個散熱的過程,但室外的環(huán)境溫度則會對手機表面溫度的下一步傳導造成影響,換句話說它會影響到手機的散熱表現。一般來說,有些用戶在使用手機時偏愛佩戴手機殼,認為這是對手機機身的保護,同時也能夠起到裝飾作用。那么不同材質的手機殼包裹在手機表面,是否會影響到手機的散熱表現呢?
日常生活中,我們比較常見的手機殼分別是硅膠與塑料兩種。據業(yè)內人士透露,雖然同樣是包覆在手機表面的手機殼,但這兩種材質的手機殼在播放相同時長的視頻之后,所測得的表面溫度還是有所不同的!拔覀冊涀鲞^測試。在室內有中央空調的情況下,測得的手機殼表面溫度不是太夸張,但可以看到硅膠材質的手機殼相比塑料材質的手機殼仍然要高出大約4攝氏度,換句話說硅膠材質手機殼對于手機來說并不太利于散熱。”一位手機“發(fā)燒友”告訴記者。
因此在夏天這個本來就不利于手機散熱的季節(jié),大家在使用手機時盡量不要佩戴手機殼,或者選擇散熱效果相對較好的塑料手機殼。
如何為手機“降溫”?
作為一類電子產品,想完全抑制智能手機的發(fā)熱這顯然并不現實,但是我們還是有一些小竅門可以讓智能手機在人們的日常使用中不至于過熱。
首先,盡量避免在充電的時候使用手機。如今智能手機的續(xù)航很成問題,不少手機早晨出門前還是100%電量,但下午還沒下班已經低電量報警了,因此很多人不管白天晚上都將手機連接在充電器上。但其實大家留心就能發(fā)現,手機在充電的時候背部其實已經十分燙手了,如果在此時再進行上網、視頻和游戲等操作,勢必會加大手機的功耗,從而使發(fā)熱更加嚴重。因此,建議大家在手機充電之時最好不要進行其他操作。
其次,盡量避免在信號不好的區(qū)域通話。手機離基站越近,信號也就越好,手機產生的電磁波只需較小的功率就可以和基站建立聯(lián)系,所以產生的輻射也就越小。反之,手機信號越差,手機產生的輻射也就越大,同時手機需要提升頻率以搜索基站位置,這就導致了手機發(fā)熱狀況的加劇。因此,在通話之前最好看看當前的網絡信號狀況,不僅避免手機過熱,也為了身體健康。
此外,市民應及時清理運行中的應用程序。安卓手機在打開應用后,除非在進程管理中停止程序或是關機,否則程序會一直在后臺運行,占用內存空間,而頻繁的尋址也會無形中增加功耗。因此,如果要避免手機出現過熱的狀況,最好時常關閉不必要的后臺應用程序。
邱羽琪